財政部銀監會高壓地方融資 地方政府反彈強烈
2010-4-26 19: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地方融資平臺面臨“高壓”
在從高層到監管當局再到各家銀行的高度關注下,地方融資平臺能順利化解風險嗎?
短短幾個月間,主要商業銀行截至2009年底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的統計,從5萬多億元到6萬億元,再到現在的7.38萬億元,數字一次比一次更驚悚。
當然,這與一些機構10萬億元的預估尚有距離。和財政部估計的地方融資平臺(沒有項目現金流做支撐、僅靠地方政府擔保函拿到的貸款)相比,這個數據則屬于大口徑,前者的統計還有賴于當下監管當局倒逼銀行“解包還原”的調查結果。
5月,監管當局將就融資平臺貸款風險整頓向國務院做階段性報告,6月底以前完成對融資平臺貸款的自查、整改和保全,7月上報結果。
地方融資平臺與房地產泡沫、案件等操作性風險,已經成為懸在銀行業頭上的三把利劍,是銀監會今年的工作重點。前兩者推動了去年高速的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構成了中國當下系統性風險的病灶。
“不管問題有多嚴重,就是用車拖也要拖過來!敝槿耸咳缡寝D述決策當局有關高層的表態。
4月20日,在銀監會召開的2010年二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通報會議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問題位列首務,與此前要求各銀行將此類貸款“解包還原、逐個排查”相比,新的一攬子強化措施更為具體。
這些措施包括:除保證“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在建和續建項目,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嚴格限制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下的新項目發放貸款;在二季度末前做好有關貸款的重組和保全;要在三季度末前必須做到對平臺貸款的準確五級分類;對發生資金挪用、抵押率或本金不足、管理混亂的平臺貸款,至少下調一個等級,相應提足撥備;年內完成壞賬核銷,并且賬銷案存,不影響繼續追討。
但也有樂觀分析認為,“已經察覺到的風險將不會構成系統性風險”。融資平臺貸款重分類過程中將面臨諸多約束條件,涉及監管層、銀行及地方政府的博弈,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相關風險溫和消化的概率較高。
保全之難
監管當局的數字標明,2009年9.6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中,地方融資平臺占到了三分之一,即約3萬億元,這意味著,接近40%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都是2009年出籠的。
一位沿海省份銀監局局長透露,該省今年以來融資平臺貸款增量“寥寥無幾”,目前需解決的是“存量風險”!瓣P鍵是對那些沒有現金流支撐,靠政府擔保函拿到的貸款,能否順利重組、保全。說白了,能否讓地方政府注入土地和優質股權。”
事實上,在2006年,銀監會、央行、財政部等五部委曾聯合出臺文件,禁止打捆貸款,在那份文件中,財政部表示在擔保法正式實施前的地方政府擔保函是有效的,此后的一律無效。現在沒有跡象標明,財政部會對這一輪地方融資平臺熱中的政府擔保函“認賬”。
“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地方安排什么資產優先償還。按照2006年五部委發文規范打捆貸款的規定,除了土地和優質股權,其他都是無效資產!鼻笆錾虡I銀行人士憂慮重重。
這部分貸款究竟有多少?現在還沒有公開數字!坝械膯蝹省市報上來的數字,此類貸款占到一到兩成!苯咏O管當局的人士表示。
“我們已經開始要求地方政府想盡一切辦法注資,包括注入土地、水務、燃氣等有現金流的資產。”一位商業銀行人士介紹。
“希望隨著解包還原,地方融資平臺的負債有所透明化。”分析人士對此指出。銀監會同時表示鼓勵銀行和地方政府重新簽訂貸款協議,加強對貸款的抵押和擔保。
監管當局希望,銀行對借款主體不充分的融資平臺貸款,要增加新的借款主體,和項目所有者和現金流相掛鉤;對地方政府提供的法律上實際無效的擔保函,要增加有財務實力的規范的擔保人;積極與地方政府協商,土地、股權優質抵押;盡量采用銀團貸款的方式,由最大貸款行做牽頭人。
地產新政“消力”
上海銀監會人士坦承,眼下的房地產新政,也會直接影響地方融資平臺:對那些以賣地收入為主的地區,未來政府的財政收入可能大幅下降,勢必對后續還款來源造成壓力。
不過,也有數據顯示,這還不會成為今年的難題。山東銀監局調研情況顯示,今年一季度由于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仍保持20%以上增幅,一季度地方融資平臺還款情況尚好,未發生一筆逾期情況。
央行金融市場處分析認為,從2012年開始,地方政府的償債率將超過15%。一旦房地產市場發生真正的逆轉,地方債務危機就將到來。
在前述會議上,銀監會已經表態,擬上調土地儲備貸款抵押率。分析人士認為,此舉顯示對土地貸款的調控底氣“足了起來”。
不過,有銀行界人士表示,中國目前經濟增長仍以投資拉動為主,現在中央政府投資已開始萎縮,房地產投資卡得較緊,地方基礎設施投資再卡住,經濟就會出現問題。他認為,考慮到各種約束條件,融資平臺貸款政策的執行最終仍會和現實掛鉤,“不可能一刀切,最后很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位大型商業銀行人士表示,“最終結果要看執行力,在執行中可能會打個折扣!
他道出了個中“貓膩”:雖然中國銀行業已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但可通過“借新還舊”,借款人可按時付息,借此改變部分貸款的期限,等于只是將原本已屬不良的貸款劃在關注類,“對平臺貸款重新分類過程中,是由銀行自己把握,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監管層和銀行的博弈。”
艱難的選擇
地方債務風險雖已成為中國銀行業和宏觀經濟的大隱患,但業內人士均分析稱,消解之路艱難。
據國開行測算,地方融資平臺平均負債率在150%,“有的地方甚至高達400%”,開行人士表示。國際上這一指標平均為80%-120%。
去年12月,財政部牽頭制定了一份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管理的文件。由于涉及各方利益較難調和,財政部的這一規范文件一直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據本刊記者了解,該文件征求意見稿的內容包括,從2010年3月1日起“新老劃斷”; 對地方融資平臺舉債分類管理,對當期項目分類為公益類項目和經營性項目,公益性項目資金來源由財政資金置換;擬將地方政府新增稅收作為融資平臺貸款的還款來源等。
這份規范文件幾度修改,廣泛征求發改委、銀監會、商業銀行及各省市政府相關部門征求意見,尤其招致地方的強烈反彈。
“全國34個省級政府中,30個反對!币晃唤咏O管當局的知情者對此很無奈。中西部地區反對意見最大,因為東部地區城鎮化已經完成,而中西部剛起步就要打壓,特別是中西部貧窮地區沒有那么多賣地收入,只有稅收,“如果新增稅收都作為平臺貸款的還款來源,地方政府還怎么做事?”
“地方建設項目沒有融資平臺支持,從銀行一分錢都拿不到。這個口子堵了,地方肯定不干!币晃粐_行分行人士分析。
銀行方面也認為時機未到,“如果平臺卡死了,下半年馬上出現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怎么辦?”一位商業銀行人士表示,商業銀行也一致要求延期,“要求給個消化的過程!
發改委有關人士則認為不應“一刀切”。一來2009年新開工項目是歷年最高的一次,一旦大規模切斷資金供給,可能導致大量項目爛尾;二來將對地方政府的應收賬款作為項目現金流來源,有合理之處。
事實上,各方呼吁的根本解決之道相對清晰,即讓地方政府制定和披露資產負債表、到市場公開發債,但這受制于預算法的修改,也需要當局從解決中央、地方關系的角度下定決心,迄今還沒有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