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整體上市拉開 重慶萬億國資整合大幕

2010-4-26 7: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抓住‘整體上市’這個綱,就抓住了國企轉機建制、融資發展、監管創新這個魂。”在重慶,國企整體上市的眉目在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愈來愈清晰地得到顯現。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國資委主任崔堅新近表示,在重慶2010年國資改革和發展的多項工作里,國企的整體上市將成為一個重點。
明確改革路徑 重慶國企結伴整體上市
“我們已將國有集團整體上市確立為深化重慶國企改革的基本路徑。”崔堅十分堅定地表示。他認為,推動國企進入資本市場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包括有利于擴大直接融資、推動企業轉機建制、國有資本戰略調整、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及創新國資監管模式等。
據重慶市國資委副主任林軍介紹,自2006年在全國率先提出整體上市的國企改革發展思路后,重慶國企克服困難,破浪前行,相關工作已然拉開大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7年重慶鋼鐵[5.14 0.98%]成功發行A股,募集人民幣10億元;2008年機電集團在香港上市,募集港幣13億;2009年西南證券[15.98 2.77%]借殼ST長運上市,成為轄區第一家金融類上市公司;今年3月29日重慶水務[11.68 -1.52%]登陸滬市主板,募資30多億。
同時,渝開發[10.80 -2.53%]、建峰化工[10.23 -4.66%]等一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成功增發;重慶銀行已進入證監會審批的最后沖刺階段;四聯集團、商社集團、建工集團、港務物流已進入報批或審批程序;燃氣集團、重慶信托成功引入戰略投資者,一大批企業已作好上市的基礎工作。第二批14戶集團整體上市工作正加速推進。
目前,國有控參股上市公司已成為重慶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石和中堅力量。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重慶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共18家,占全市33家(A、B股)的54.5%;總市值1474億元,占比57.6%,從證券市場融資163億元,占比70%。
重慶國企快速發展 上市條件東風已備
國發3號文件的明確支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股權分置改革后證券市場的良好形勢,都為重慶國企加快上市步伐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重慶市國資委負責整體上市工作的副巡視員甘家政告訴記者,經過首批10戶企業集團整體上市的實際操作,為下一步相關工作的全面開展,在必須創造哪些條件、解決哪些問題、通過哪些環節等方面都積累了實踐經驗。
更為重要的是,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已經具備了整體上市的基本條件,組織構架趨于合理,資本實力顯著增強,資產質量明顯改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重慶國資總額已突破1萬億元,規模由2003年的全國第19位躍升為西部第1、全國第4位,所有者權益達到2722億元,較2003年分別增長5.18倍和6.24倍;產業集團資產負債率、金融企業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由83%、37%降至60%、3%;去年實現利潤總額達到268億元,是2003年的30倍,股東回報率達到10.7%。企業集團的3000余件歷史積案、對職工的13.7億元“三金兩款”拖欠等遺留問題已基本得到妥善解決。
確定時間表 有序推進整體上市工作
為進一步有序推進整體上市工作,去年9月《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重慶市國有重點企業整體上市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意見再度提出,首批10戶企業集團中還未上市的6戶,要力爭今明兩年內實現上市;另外,新推出化醫集團、輕紡集團、農墾集團、江北嘴公司、高速集團、交運集團、糧食集團、重慶農商行等13戶企業作為第二批重點推進對象,在2012年前完成相關工作。
根據《指導意見》,重慶已成立了市屬國有重點企業整體上市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黃奇帆親自掛帥擔任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國資委主任崔堅任常務副組長,市金融辦主任羅廣、重慶證監局局長葉春和任副組長;除此外,市經信委、財政局、人力社保局、國土房管局、國稅局、地稅局、工商局、再就業辦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各市屬國有重點企業應在內部設立專門的企業整體上市工作小組,企業董事長等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和第一責任人。
崔堅表示,為全力推動國資“五大結構調整”、提升核心競爭力,今年在推進整體上市過程中首先要強調重視程度,這直接決定了上市的進度,各集團董事長必須親自抓,國資委將建立獎懲制度,對按進度、按目標完成上市的,給予重獎,對工作不力造成重大貽誤的,要嚴格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同時,要做好上市地、上市方式和上市資產等路徑選擇,經營性業務達到上市條件的,必須走經營性資產全部上市的路子,業務板塊多元化的、適宜上市、關聯度高的板塊可先走一步,再逐步實施整體上市。此外,要特別注意關鍵環節的處理等深度問題,比如引進戰投必須體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設計股比必須為未來增發導致縮水留足頭寸,處理原始股必須公平穩妥,改制過程必須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崔堅要求各企業要用活政策以降低上市成本,提速上市進程。
崔堅說,整體上市無疑會讓國企實力得到進一步顯現。到2012年末,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要實現“五大目標” :一是資產總額穩控在萬億左右,資產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國有權益達到3500億元,年利潤350億元以上;二是將市屬重點國企逐步整合至25戶,逐步形成以1000億產值為第一梯、500億產值為第二梯的金字塔形梯次的國有集團體系;三是工商產業集團核心指標全面進入國內同行業前列,在全市確立行業龍頭優勢;四是推動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呈現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具有自我持續創新發展能力、能夠影響帶動多種所有制經濟規范發展、充分履行社會職責的新特征;五是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西部乃至全國國企改革發展的示范地。 
重慶資本市場三年后市值力爭突破萬億
黃奇帆提出
○積極推動國有控股集團整體上市
○廣泛促進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通過創新型的兼并收購、資源整合等重組手段做大做強現有上市公司
⊙記者 王屹 劉海民 ○編輯 李小兵 
“2009年末重慶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市值為1900億元,今年底要爭取達到3000億;明年通過努力力爭上到5000億臺階;再過兩、三年當重慶GDP達到1萬億水平時,重慶資本市場市值也應該達到1萬億,基本實現與國民經濟總量1:1的水平”。這是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市金融工作會議上對重慶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描述和展望。這位深諳“資本之道”的“金融市長”,對于重慶資本市場的前景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要建設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必須先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要成為區域金融中心,資本市場的發展必須走在前面。黃奇帆認為,去年重慶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389.9億元,增幅31.2%,高居各行業之首;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達到6%,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地區支柱產業。但這主要是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業的貢獻,重慶資本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去年重慶GDP增速達14.9%,今年一季度進一步提速到19%左右,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全年預計經濟增長有望超過16%,這為重慶資本市場的大發展創造了最好的經濟環境。
“除此之外,重慶資本市場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歷史性的機遇。” 黃奇帆談到,其中三個機遇是重慶在過去的10年就已經擁有的機遇,包括直轄市體制的建立、西部大開發的推進以及三峽庫區移民和建設的戰略。這3個方面已經存在了10年,在今后還將繼續存在下去。
最近幾年,重慶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胡錦濤總書記的“3.14講話”,要求重慶要努力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為重慶未來的發展導航定向;全國唯一一個省級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提出了重慶要加快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型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小康的戰略目標;重慶2005-202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獲得國務院的批準,這又為重慶今后十幾年的發展描繪出了一副宏偉的藍圖。
眼下,“五個重慶”(宜居重慶、平安重慶、健康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內陸第一個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的設立又讓重慶插上了內陸開放高地的翅膀,國家產業結構的大變革和“五個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重慶已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新時代。這一切都必將對重慶資本市場的騰飛添上濃墨重彩的筆畫。
不過,雖然重慶上市公司市值由年初的609億元增長到1900億元,漲幅是全國股票市值增長水平的2倍多;雖然先后有4家企業登陸了境內外資本市場,200多家企業入選上市儲備庫,但重慶資本市場的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直接融資數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資產證券化比例不高。以2009年為例,銀行新增貸款為2600多億元,直接融資卻只有100多億元,其中的股權融資就更少。這一點,重慶的決策者們保持著清醒的認識。
為此,黃奇帆提出要積極推動國有控股集團整體上市,廣泛促進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同時通過創新型的兼并收購、資源整合等重組手段,提高已有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持續做大做強,煥發新的生機,讓資本市場與地方經濟形成和諧一致的良性發展格局。 
重慶吹響優質民營企業進軍資本市場沖鋒號
⊙記者 王屹 劉海民 ○編輯 李小兵 
在重慶采訪,看到許多民營企業搏擊資本市場的事例:萊美藥業[29.00 -1.83%]在全國首批登陸創業板,實現募資3.8億;龍湖地產[7.25 -4.23%]和譚木匠[3.50 -0.57%]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直接融資63.45億元;金科集團借殼ST東源[11.01 -4.26%]上市方案已獲得證監會有條件審核通過……重慶市金融辦主任羅廣談及這個話題喜不自禁,他認為一大批優質民營企業進軍資本市場無疑將給重慶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很顯然,一些陸續登陸資本市場的重慶民營企業,正在用他們成功的一面給更多期待走向這個舞臺的企業帶來沖動與信心。眼下,又有一批民企向證監會申報了上市材料,有20多家企業進入重慶證監局輔導備案,20余家啟動了改制程序,200多家入選重慶擬上市企業儲備庫。 
這是一次偉大的進軍,希望對此推波助瀾的重慶,表示會用“營造一種環境”、“形成兩套機制”和“構建三個平臺”這樣的概念來扎扎實實推進這件事情。羅廣主任對此的解析是:所謂的營造一種環境,就是要充分發揮《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企業改制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見》的政策優勢,從稅收、土地、項目、資金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擬上市企業的改制上市。同時重慶會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論壇,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加快發展的認識;所謂的形成兩套機制,則是建立由市級工商、稅務、社保、環保、海關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一企一策”,幫助企業切實解決改制上市過程中的問題。重慶還會建立和完善市金融辦、各區縣的聯動協調機制,與重點區縣簽訂推動企業改制上市的合作備忘錄;所謂的構建三個平臺,是著力發揮金融辦與重慶證監局、深圳證券交易所共同建立的“重慶中小企業上市資源培育中心”的引導培育、示范宣傳、交流溝通、規范服務等作用,整合投行、律師、會計師等中介機構資源,充實重慶企業改制上市促進會力量,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建設和完善擬上市公司儲備庫,在全市范圍內對后備資源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并通過區縣、部門、行業協會等渠道收集整理企業信息,實行動態管理、定期調整。 
羅廣說,在鼓勵優質民營企業走向資本市場的同時,作為重慶市政府的直屬部門,金融辦一定要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協調部門和區縣,為企業排憂解難。這項工作金融辦一直在抓,近兩年來,共協調處理了各類歷史遺留問題達數十項,為企業成功上市或進入輔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重慶市金融辦還積極加強與監管部門和證交所的聯系,爭取外部支持。其中,已與深交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上市的綠色通道;積極與上交所對接,即將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還與香港聯交所、多倫多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等證交所加強聯系,打通重慶企業更多的上市渠道。 
羅廣說,重慶今年的目標是,力爭實現10家企業上報發行申請材料,推進3-5家企業上市,新增10家擬上市重點企業,以形成“上市一批、輔導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發展格局。
看重慶崛起 大潮澎湃處 激越看帆起
——寫在重慶資本市場創新與發展論壇召開之際
⊙記者 王屹 劉海民 ○編輯 李小兵 
在重慶的一家小餐館,幾位有些年紀的人在談股票。說到重慶板塊,就來了精氣神兒,眉宇間透露著一種興奮,這些本土企業的票兒啊,在他們眼里,還大有漲頭。讓人吃驚的是,從一只股票,他們能頭頭是道地延伸了給你講“成渝經濟區”、“兩江新區”,講正在上演“大國崛起”背景下的“大城崛起”,還會鄭重其事地說“得政策者得天下”。有好些重慶的企業,不時從他們嘴里冒出來,關鍵時會突然打住做些點評:企業夠上市的實力。 
有一天,在重慶“打的”,司機是個很能聊天的人,東聊西聊,竟聊到了重慶的產業規劃。他先說了重慶汽摩如何了得,繼而說到了重慶下一步的目標:要發展筆記本電腦、生物科技和新能源,有些沒有聽清,反正是說為他所理解的一些新支柱產業,總評:“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他的一番概括,準不準不說,但一個開出租車的重慶人,腦袋里能記著這些事,說明他關心重慶的走勢。 
重慶這些年發展很快,尤其是資本市場。大量資本的流入和資源的利用,使重慶不斷實現著新跨越。重慶的經濟,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繼2007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準重慶設立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2009年1月《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3號文件”)對重慶統籌城鄉改革進一步提出具體意見。而后的“成渝經濟區”、“兩江新區”等政策預期,都表明中央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背景下,對重慶特殊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的肯定。 
重慶的崛起靠什么?政策當然很重要,而政策的優勢,他們已經有了,他們需要結合重慶的實際情況,竭盡全力地將這些政策用足用好。 
重慶的崛起,離不開市場力量。這個市場力量,對經濟的影響正在愈來愈清晰地得到顯現。在政府政策紅利之后,未來重慶經濟乃至西部經濟,就是誰的市場化程度越高,誰的發展就越健康,越快速。一味靠政府對經濟進行直接干預時代過去了,更多地需要借助市場力量來進行資源配置,這無疑是重慶實現崛起的一個新動力。
重慶的崛起,不僅僅是官員和企業家們的事情,也需要百姓的參與。比如說,過去在重慶談資本市場,大多是領導們在談,現在,百姓們也開始關心這件事了:他們明白了什么是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關心城市建設與發展中哪個環節缺錢,懂得了企業上市可以壯大企業本身也可以加速重慶經濟的前進,也嘗試著去做一個股東,從中似乎也體味得到一種光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慶的崛起,當然不能陶醉于眼下的發力與跳躍,在這個方面,重慶的決策者們頭腦始終很清醒,他們還是喜歡與發展較快的東部沿海區域進行比較,認為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重慶在經濟總量、對外開放、人力資源、資本實力、產業基礎、基建設施等若干方面依然存有較大差距。有這樣的一種差距觀,前進中就有了新坐標。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