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數據公布

中國有條件避免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之災

2010-4-26 7: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近來,有投資者認為中國房地產價格持續高漲、經濟過于依賴出口、貨幣面臨升值壓力,與上世紀8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類似。經對比研究發現,今天的中國雖然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日本有八大相似之處,但也有四大不同。相信只要吸取日本的教訓,采取前瞻性措施,中國快速增長在未來幾年仍可以持續,能夠避免日本的覆轍。
八大相似之處引以為鑒
1.國際環境相似。1980年代,美國經濟面臨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困擾,政府的政策選擇是維持高利率,試圖招引外資流入以維護國際收支失衡。然而,高利率使美國的制造業更加舉步維艱。為此,美國逼迫日本貨幣升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制造業。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后,日本股價每年以30%、地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長,而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
目前,美國“雙赤字”依舊,中國同樣面臨升值壓力。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美國提出再平衡戰略,歐洲同樣希望通過出口擺脫經濟危機,當前中國面臨的形勢與當年日本的日本十分相似。
2.相似的發展戰略。1970 年初,伴隨著國內產能過剩,投資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面臨瓶頸,日本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投資主導型”轉變為“出口主導型”。1981年開始,日本出口拉動GDP大幅增長,對GDP貢獻達到23%左右,日本貿易順差高啟,出口依賴成為日本八十年代的發展戰略。
一直以來中國同樣采取了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經常項順差甚至在07年達到GDP的10%。金融危機以前,中國貨物與貿易凈出口對GDP貢獻一直較大,2005年此貢獻率達到24.1%,與八十年代的日本十分類似。
3.相似的低消費率。1965~1989年,日本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中,其消費率持續低于60%。中國自2000年以來,我國消費率同樣偏低,并不斷呈現下降的態勢。相應的收入分配結構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體制性因素,制約了中國消費率的提高。2008年我國的居民消費率為35.3%,同年美國居民消費率為70.1%,印度為54.7%。
4.相似的寬貨幣政策。1980年代的日本,由于擔心不斷升值的日元會對日本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日本央行迅即加大了國內的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的年增長率多年維持在10%以上。M2占GDP比重持續上升,從1980年140%左右的占比,增加到91年泡沫爆發前的近190%,大量的貨幣投放,造成了當時的流動性過剩。在寬松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日本全國掀起了國土開發熱潮。大量資金流向了股票及房地產行業,使得資產價格出現暴漲,泡沫積聚。
中國于2008年11月啟動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金融政策轉向“積極”,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五次降息。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樣表現在,近幾年來的M2占GDP比例年年攀升,居高不下。從2000年的135%,達到2009年的180%左右,高于發達國家水平。2009年,全年新增貸款9.59萬億,同比多增4.69萬億元,同時M2增速之高史無前例。2010年2月M2增速仍高達25.5%,全年總體流動性依然較為寬松。
5.相似的穩健財政。日本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其經濟陷入蕭條之中,為了克服蕭條,日本大量發放國債,債券市場的急速發展。1980年,財政赤字/GDP比重達到近5%左右,其后財政狀況大幅改善,赤字逐年減少,為日本80年代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中國為刺激經濟增長,近幾年財政赤字大幅減少,即使在大幅財政刺激的2009年,赤字占GDP比也只有2.2%,一直依然控制在3%的國際警戒線以下。中日均為走出經濟低谷,采取了財政赤字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從總體來看,并沒有帶來國內通脹率的提高,兩國的債務比例仍在可控范圍,財政政策實為穩健。
6.相似的資產泡沫風險。1980年代的日本,日本地價、股價瘋狂聯動,資產價格循環上漲。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達到最高38915點,此后開始下跌,到1992年8月跌至14309;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資產價格的狂跌,導致企業大量賬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目前,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情況也令人擔憂:中國房地產投資起步較晚、增長較快、且增速遠遠快于經濟增長率。200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結束了低迷,壓抑了一年的房地產需求再次啟動,全國房價有所抬頭。不過,經過大起大落,去年股市價格理性回歸。目前,股市指數在這個價位并不存在多大的泡沫。
7.相似的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后,日本的產業政策注重支持經濟轉換。1986年5月,日本發表了“面向21世紀產業社會長期設想”,提出以對外實現“國際水平分工”,對內實現“知識融合化”作為產業結構的新發展方向。1990年代之后日本又提出了“創造性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政策和“以科學領先、技術救國”的方針。
反觀中國, 2008年以來,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出臺了包括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計劃在內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涉及鋼鐵、汽車、裝備制造業、紡織、船舶、電子信息、石化、輕工、有色金屬以及物流業,出臺了上百項政策措施和實施細則,力求擴大國內消費、穩定企業生產經營、加快產業技術進步。
8.相似的轉型戰略和舉措。政府高度重視面臨的外在壓力和貿易順差,強調擴大內需,縮小經常性收支不平衡等戰略和舉措。1986年4月,日本提出并強調了“擴大內需”、“產業結構轉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導向。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但內需的增長卻一直滯后于經濟發展。受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需求大幅減少。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擴大內需就顯得尤為重要。未來幾年,擴內需、調結構將作為中央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政策。
四大不同之處
為中國提供騰挪空間
1.人口總量及結構不同。日本總人口在1990即達到高峰,而中國要到2030左右,才達到人口頂點,聯合國預計那時的中國人口總量為14.6億左右。人口總量影響總產出及總需求,對經濟增長起關鍵作用。另外,日本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即出現“劉易斯拐點”,而人口紅利卻在80年代末左右消失,而中國人口紅利將持續到2015年,而且可以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建立養老保障制度,改善勞動力市場,提高教育水平和勞動力培訓,打破戶籍制度等第二次實現。
2.各地發展水平不同。1985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在已經達到76.7%高點,城市化已經接近尾聲;而現在的中國,城市化進程正在處于加速階段,2008年為止,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45.68%,僅相當于日本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另外,日本各地區人均GDP相差不大,而中國各地區之間相差懸殊。因此,中國有更大的潛力來消化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沖擊。日本國內企業當時被迫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海外,而中國出口企業可以轉移至內陸省份。
3.外資參與程度不同。日本更加注重對外直接投資,而對外資進入有種種限制。而中國是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跨國公司近幾年一直將中國列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地。因此,中國雖然同處在較大的升值壓力下,大幅升值會尤其損害以出口為主的跨國公司在華的經濟利益,美國政府很難向當時要求日元升值一樣,得到廣泛支持。
4.政府對銀行和企業的控制力不同。日本政府對銀行監管不足,企業自主性較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政府并沒有對商業銀行采取有效措施引流及監管,大量資金并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樣流入制造業和服務業,而是流入利潤較高的股市樓市,投機資金過量投入不動產行業,造成資產價格飆升。
中國銀行[4.04 0.75%]和大企業決策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銀行放貸方向和多少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中國政府通過加強金融監管,可以合理引導資金流向,從源頭上控制投機資本。同時,一旦房地產行業有過度投機的現象,中國政府適時出手,打壓泡沫,如2007~2008年全國各地的房價下跌,正是政府調控房價的體現。 
與198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國目前在國際環境、發展戰略、消費率、貨幣政策、財政狀況、資產泡沫、產業政策、轉型戰略和舉措等八個方面存在著相似之處。日本的教訓,足以讓中國為戒。但現在的中國與日本又存在四大不同,人口總量仍在增加,人口紅利依然存在;城市化進程還在加速,中西部產業結構轉移不至于產生“產業空心化”問題;吸引外資較多,美國很難向當時要求日元升值一樣,逼中國就范;中國政府可以控制銀行放貸、引導資金流向,適時出臺打壓政策,抑制資產泡沫無限擴大。
因此,只要積極地吸取日本泡沫的經驗教訓,相信歷史不會重演,中國完全可以避免重蹈類似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破滅而產生經濟嚴重衰退的覆轍。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