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該打誰?
2010-4-20 8:4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研究員 楊延齡
中鋼協與五礦商會兩大相關組織聚到青島,共商解決國內鐵礦石亂象辦法,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辦法沒拿多少,又仿佛傳出鋼廠與貿易商兩個體系間的指責,板子是高高舉起,落下卻不知該打誰?其實,有形的板子是打到了“力拓案”的一干涉案人員屁股上,而無形的板子還應該打到這個利益鏈條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心頭,是良心與道德的拷問,也應是行為方法的反省,揭丑看似“內亂”,實際更多問題的表面化、公開化正是反省的一部分,所謂大亂才能大治也是這個道理。
反省是痛苦的。反省更需要境界的升華,眼睛只盯著對方,只站在自身與團體立場、角度去反省,是遠遠不夠得,這樣的反省所制定的“大治”政策、策略、措施,是難以持久地執行下去,朝令夕改不說,肯定還會孕育著新的亂象出現。試看世上,哪條只考慮寡頭或小團伙利益的商業游戲規則能夠長命百歲的執行下去?既然是利益鏈,就需要起碼的公平公正,還是那句名言“除非最終消費者付錢,否則供應鏈里沒有一家公司真正賺到錢。”
100萬噸扛扛就合理嗎?
入門資格由礦石年進口30萬噸數量提升到100萬噸進口量,是此次青島會議達成設檻的共識,可能是對亂象的無奈,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面對這千軍萬馬的個個倒手,層層加價,神仙也理不清的“亂麻”,只好設一個量化標準去“一刀切”,可能會收到一點兒效果。但是否會整體局面得到改觀?從更多的質疑聲中,我們設想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當時認為30萬噸是入門檻的合理底線,發展到如今100萬噸為門檻的合理底線,也就是說,30萬噸門檻沒擋住亂象叢生,100萬噸就能使亂象戛然而止。如果100萬噸門檻不能擋住亂象,是否還會提升到1000萬噸門檻?誠然,鐵礦石做為大宗原料應該集中到大買賣人家,才具商業分工的合理性,當街頭賣冰棍的老太太都知道鐵礦石倒手能賺大錢的時候,這種不正常現象已是發展到極致,不整頓顯然不行了。整頓靠誰?靠市場力量,靠團體力量,靠政府力量,靠企業自律。
靠市場力量?從進口鐵礦石分出“長協”與“現貨”資格之分,習慣與人為分出階級看,顯然不是市場行為,只有消除這些臺階,真正實現供需調節、公平合理價格機制形成、商業游戲規則完善、尋租賄賂機會不斷切斷的條件下,市場調節作用才有效發揮。
靠團體力量?當團體意識模糊,只能代表部分利益相關者,而不能代表供應鏈條全部時,制定的規矩也肯定偏頗,問題也是“按下葫蘆漂起瓢”的出現。
靠政府力量?亂象產生是積累過程,有行政慣性的延續,有市場經濟的使然,既然鐵礦石進口是商業行為,政府的力量只能在“行規”形成的基礎上加以協助,如海關、稅務、工商等加以監管監督,強行劃線,顯然與角色不符。
靠企業自律?如此大面積亂象出現,說明了單靠企業自律已是不現實,也靠不住。當初,國家有限放開進出口許可時,曾有上年度出口額考核,達不到一定出口額的企業要取消資格。為此,有償轉讓出口量使得一批出口額不達標企業抱住資格的“貓膩”就屢見不鮮。
所以,大亂達到大治,正要靠各方面的“組合拳”,真正從維護市場、凈化市場、兼顧買賣雙方利益、使供需達到“雙贏”角度出發,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制定游戲規則,并有切實可行的監管條例,促使行業企業共同遵守,明則天下昌,道理雖淺,做起來難。100萬噸的門檻,設也好,不設也罷,關鍵看規矩制定的科學合理,盡可能少的漏洞和入門企業執行的優劣及自身操守的把握。
誰是“倒爺”?
“倒買倒賣”與“投機倒把”這些詞兒,看似有些過時,不過如今,在鐵礦石進口事件上又頻頻亮相,指責聲不斷。殊不知,在商品經濟的流通中,這些做法常是促進流通的手段,回避不了,也杜絕不了,但象鐵礦石這種手段運用成了貿易常態,大宗商品成了“三倒”、“四倒”后再進入最終消費者手中,投機成份成了貿易主導,肯定是某些環節出了問題,而長期疏于監管糾正所致。譬如,“長協礦”與“現貨礦”之間長期利益價差,執有“長協礦”利益者加價轉手,鋼廠有之,貿易商有之,現在指責哪方都是五十步笑百步,那么制度制定得公平不公平,造成這種亂象,形成巨大尋租漏洞肯定又是根源之一。面對進口鐵礦需求增加,鋼廠紛紛成立獨立注冊的進出口公司、資源公司,從業態形式上都是貿易批發類公司,談判訂貨則以公司名義,有的享受著“長協礦”的價差,賣貨則以各自公司名義。但這種甘蔗兩頭甜的利益,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必須有批量、持續的訂貨量,當初一些臨近沿海及對進口礦依賴程度較高大鋼廠有這實力,一些貿易公司或自行談判或依靠境外公司代理,形成長期有優惠的協議,這是“長協礦”的由來,而當一大批大中小鋼廠或因產量擴張自用礦山不足,或因周邊礦山枯竭等原因,轉向多用進口礦,僅長江以北原靠國產礦支撐66個鋼廠或地區開始大量吃進進口礦時,“石頭”變得瘋狂,曾背著“石頭”到處游說中國鋼廠和貿易商的國外礦山巨頭瞅準時機,大力鯨吞擴張,待價而沽的享受壟斷與暴利盛宴,而國內由于進貨渠道與市場價差等資源、信息、資本的諸多不對稱,形成層層加價轉手,亂象叢生。
然而,一場全球性經濟危機襲來,猶如一場豪雨,如同一面鏡子,暫時澆滅這種“瘋狂”烈焰,或還原出“瘋狂”的本質,世界鐵礦石與海運市場哀鴻遍野,無奈或惡意毀約時間頻頻發生,外貿有之,內貿更甚,一些本意在投機牟利的主兒,輕易撕毀合同,有的寧可損失定金,銷聲匿跡,甚至出現一船船滿載礦石船只,象斷了線的風箏漂泊在海上,卸貨無門。而這種有悖商業道德,有損中國商人形象的行徑,至今沒有得到深刻反省與商圈譴責。相反,對于那些堅守誠信,寧失重金,不失名節與內外商共渡難關的企業,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褒獎與政策扶助支持,所以,監管企業行為的細則中還應有誠信與商業道德的考量。
從眼前的現實看,門檻無論是30萬噸還是100萬噸,有扛扛總比沒扛扛好,有規矩總比沒規矩好,有監管總比沒監管好,有輿論總比沒輿論的好,鐵礦石進口要達到穩定有序乃至真正的市場化運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于規矩制定的檢驗標準,起碼做到該打板子時,有打準的地方,穩準狠地擊中要害。因為,既然制定和進入游戲規則,就必須做大權利與義務的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