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赤通”:打造內蒙古經濟新的增長極
2010-4-14 23: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進入新世紀,內蒙古把加快東部盟市發展振興作為事關東部盟市自身發展和自治區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來統籌規劃。2004年,自治區黨委作出積極呼應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決策,重點推進與東北三省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產業項目和政策方面的對接。與此同時經過積極爭取,內蒙古東部盟市納入到國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規劃。從2005年開始,自治區連續五年召開東部盟市經濟工作座談會,大力支持東部盟市加快振興。東部盟市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等歷史機遇,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口岸優勢和后發優勢,大力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產業化,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社會進入了“黃金”發展期。
在當前區域一體化發展呼聲日益強勁的新形勢下,內蒙古在推動呼包鄂區域一體化發展先行先試的同時,又積極開展“錫赤通”(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及呼倫貝爾等區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這些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意見》傳遞出的信息表明,加快東部盟市發展步伐,提高整個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已成為我區十二五規劃中極為重要的內容。
宏觀布局需分區突破 “錫赤通”誕生恰逢其時
據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發展研究處處長趙云平博士介紹說:“‘錫赤通’經濟圈的提出,是根據內蒙古區域特點,在宏觀布局上進行分區突破的結果!
民盟內蒙古區委副主委、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姜月忠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區域經濟研究,他認為“錫赤通”的名稱排序應為“赤錫通”,就像京津冀、呼包鄂一樣,應以城市經濟實力為依據進行排序。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錫赤通”經濟圈:“‘錫赤通’經濟圈戰略構想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競爭力,對于內蒙古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他認為,內蒙古地域遼闊,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行政區域和經濟區域極不統一,在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的狹長地帶分布著12個盟市20個城市。在這樣的地區組織經濟活動是相當困難的。內蒙古要想全面發展地方經濟,就必須首先確立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確立分區發展、分區推進這個符合內蒙古特點的思路。
姜月忠說,內蒙古經濟發展,不單純是一個區域發展問題,而是多個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目前,內蒙古西部最主要的經濟區是呼包鄂,而東部5個盟市地域遼闊,城市分散,還沒有形成緊密聯系的經濟區!板a赤通”經濟圈的提出,是內蒙古區域發展的必然產物。東部5盟市雖然已經加入振興東北規劃范圍,但還沒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板a赤通”捆綁在一起,拆墻共濟,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符合發揮區域優勢、參與區域競爭、促進區域合作的大區域經濟指導思想。從實踐上看,發展“錫赤通”經濟圈有利于促進內蒙古東部地區加入華北、東北經濟區域規劃,進而加入全國的大經濟格局中,同時有利于塑造內蒙古除呼包鄂外的另一個區域經濟品牌,也有利于自治區政府從決策上指導東部區域經濟發展。
地緣優越資源富集 “錫赤通”經濟圈基礎雄厚
專家學者對“錫赤通”經濟圈的未來滿懷信心:“錫赤通”占據地緣、資源和政策等各種優勢,完全有能力支撐這個經濟區的發展。
錫林郭勒盟是我國綠色畜產品加工基地,還有已探明1448億噸的煤炭儲量、超過5000萬千瓦的可開發利用風能以及具備建設百萬千瓦級風電裝機規模的10余處風場等,一大批能源、化工和金屬開采冶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或正在建設之中。錫盟下一步成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特點比較明顯。
赤峰市依托有色金屬和農牧業資源這兩方面的優勢,努力做大有色金屬產業和食品加工、紡織、醫藥等產業,全市生產總值連續6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另外,赤峰市處于蒙、冀、遼3省區的交匯處,與京津唐、遼沈地理位置很近,處于環渤海經濟圈之內。
通遼市連接內蒙古中部與東部,東與吉林省毗鄰,南與遼寧省銜接,搭東北,倚華北,通遼市依托現有的物流產業基礎,將構筑立足東北、承東接西、輻射全國的大物流體系,力爭2年至3年內形成3000萬噸煤、100萬立方米木材等物流貨運規模,年物流業增加值達到150億元。
在地緣優勢方面,內蒙古財經學院經濟學院院長、內蒙古產業發展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張豐蘭說:“‘錫赤通’三地的地理位置特殊,它們處于京津地區、東北工業區、環渤海港口城市群的外圍,既是這些地區的生態保護帶,也是它們對蒙俄乃至東歐各國貿易直徑距離最短的地區。經過多年的建設,3盟市都有了長足發展,具備了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和基本條件。這三地發展的迫切性增強,發展的態勢向好,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這些都為‘錫赤通’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資源優勢方面,姜月忠認為,三地都屬資源型,地下資源、旅游、醫藥、人文、草原文化等資源豐富,相對東北、華北經濟區來說,煤炭、石油、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資源優勢明顯,構成了東北、華北經濟區強大的資源腹地。而且,東北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中,通過中心城市的自然延伸和擴張,形成對“錫赤通”地區的市場需求和資源需求,這無疑給東部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政策方面,張豐蘭說,國家實施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政策和繼續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東部振興”等戰略,以及保護生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惠民工程投資等一系列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為打造“錫赤通”經濟圈提供了新的契機。
模式不能簡單復制“錫赤通”要創新求變“錫赤通”經濟圈該如何發展?張豐蘭認為,“錫赤通”的發展不能是呼包鄂的簡單復制,要走出一條新路子,創造一個新模式,達到一個新水平。
張豐蘭說,“錫赤通”發展的核心詞應該是———產業多元、結構協調、富民惠民、生態低碳、互動開放、集約高效。在發展路徑上,不應該只盯著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走多元化產業發展之路;在發展模式上不能只靠外延性擴張,從一開始起步就應該外延內涵并重;在衡量發展水平上,不能只用GDP和財政收入的增幅來衡量,要建立一套包括經濟發展指標、民生指標、生態指標、城鄉一體化指標、健康和人文指標等在內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錫赤通”在產業發展和產業體系架構上不能繼續走過分依托地下資源開發的老路子,產業發展上切忌走“一礦獨大”之路,從一開始就要設計并引導其走多元發展之路。要大力發展能夠增加就業和城鄉居民收入的非資源型富民產業;發展綠色農牧業和綠色食品業;為大企業提供零部件的專業化生產;要大力發展各類服務業,如現代物流業、信息業、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業等;培育適合低碳經濟(包括生產和生活低碳化)需要的新產業,如農村家用生物質能設備、小型家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如秸稈氣化)設備等;尋找和發掘當地具有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旅游產業、文化體育產業、沙草林產業)。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對這些產業實行必要的扶持和傾斜政策,使其迅速壯大。
張豐蘭同時認為,“錫赤通”經濟圈的打造,不可能回避資源依賴,但決不能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路子,要防止片面發展高載能產業,只開發不補償,只出賣煤炭、礦產品等初加工產品,不進行精深加工。更不能只看GDP的增長而不顧及社會事業和惠民問題,既要顧經濟效益,又要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上要實行管制與調控并舉,既要管制,又要調控。資源開發方式轉變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必須應用法律、行政、經濟的多種手段,管制與調控并舉,多管齊下推進資源開發方式的轉變。
姜月忠強調,“錫赤通”目前僅僅是藍圖的描繪,對“錫赤通”發展,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長時間停留在規劃階段,要腳踏實地有序推進!板a赤通”區域太大,城市之間相距太遠,經濟實力還不是很強,向外擴張能力有限,要想融入周邊大經濟格局中,就要從現在起壯大經濟實力。
突破行政區劃限制“錫赤通”力爭多贏互動“錫赤通”戰略構想的實現需要務實可行的措施。對此姜月忠認為,“錫赤通”的科學發展要遵循市場經濟而不是行政區域經濟,依托資源而不是依賴資源,加強區域聯系而不是畫地為牢,協調發展而不是相互脫節和隔離,四項原則。他建議:一要在組織機制上給予保障,進行組織創新,成立內蒙古區域協調發展辦公室,對內蒙古東西部盟市區域發展,與東部地區政府、企業間與自治區外部的聯系和協調事宜等進行溝通協商。二是建立高層政府間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區域發展論壇,以吸引國內外專家參與對“錫赤通”的研究,制定區域發展基本思路并將此提高到戰略高度。三是建議國家將錫赤通列入國家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爭取優惠政策支持。四是從宣傳導向上,加強對“錫赤通”品牌的宣傳。五是政府制定和出臺指導政策。
張豐蘭也認為,既然“錫赤通”已被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三盟市之間就要打破行政割據,形成多贏互動的地區經濟體,還要協調對外部的政策,主動融入周邊地區、周邊國家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大區域之中,在東北亞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東北經濟圈等范圍中尋找發展機會,進一步打通國際交流的海陸通道,為自己也為內蒙古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此她提出,首先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找準三盟市各自的特點和優劣勢、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在內蒙古乃至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和戰略地位,在此基礎上要著手制定“錫赤通”經濟圈發展規劃,并爭取使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之中;制定和實施綜合配套政策,推動三地經濟的協調發展,逐步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要跨盟市架構互補性和梯度合作型產業;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監測、監管體制,完善低碳技術和人才培訓體制,尤其要加大在區域規劃管理、法規執行和重大問題解決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力度;在資金、技術和人才引進方面,結合現實進行創新,使之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張豐蘭還特別強調,打造“錫赤通”經濟圈,要破除三大結構性難題。第一大難題,建立城市群和城鎮群之間的協調機制,破除行政壁壘,降低市場阻隔;第二大難題,建立企業倒逼機制,加快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為特征的增長模式轉變;第三大難題,必須符合國家和自治區關于“富民與強區”并重的發展思路和戰略。她認為,破解三大結構性難題,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傳統的思維去解決,需要克服重重障礙,一步步實施。破解了這三大結構性難題,“錫赤通”經濟圈必然會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進而成為吸引中國乃至世界資本的新高地。
據悉,自治區發改委已著手編制《十二五錫赤通地區發展規劃》并對各項工作進行了部署!板a赤通”經濟圈即將浮出水面,它的崛起,勢必會帶動整個蒙東地區乃至內蒙古的高速發展。(記者龐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