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向世界展示中國公路工程技術管理水平
2010-4-14 19: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漫道穿云入地間,穿山越壑橋隧連。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從宜昌一路向西,穿越崇山峻嶺,飛越深谷絕壑,跨越懸崖峭壁,像一條騰飛的蛟龍,翱游在鄂西高原莽莽群山之中。滬蓉西高速公路是中國地質最為復雜、工程最為艱巨、建設難度最大的高速公路,是交通運輸部首批科技生態環保示范工程,是向世界展示中國高速公路工程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標志性工程。經過近四個月試營運,4月18日,這條壯觀的高速公路將全線正式通車,滬渝國家高速公路將全線貫通。
工程禁區里創造奇跡
從海拔50米的宜昌到海拔1100米的鄂西高原,是我國第二道地質階梯,是崇山峻嶺、深谷絕壑、懸崖峭壁遍布的復雜地形地帶,也是典型的滑坡、巖堆、危巖體、地下暗河、崩塌、順層滑坡、斷裂帶與沖積扇等病害地質地帶,堪稱“地質病害百科全書”,專家們稱這里是“工程禁區”。
“工程禁區”里該不該、能不能修建高速公路?人們爭論了十余年。隨著我國筑路技術的不斷進步,2004年8月,湖北筑路精英團隊開進了這片大山區,在長達五年零五個月的漫長歲月里,他們在這里創造了一部新天路傳奇。
由于地勢起伏大,地質地形特殊,全長320公里的滬蓉西高速公路,橋梁、隧道里程占線路總長的52.1%,宜恩段橋隧比達60.1%,部分路段橋隧比超過89%;全線共有370座橋梁、46座隧道。全線隧道長度達7萬多米,特長隧道達10座;沿線有技術復雜的高墩大跨橋梁49座,橋梁大多處于懸崖峭壁邊,100米以上的高墩大跨橋梁22座,每一項工程都是世界級高難度工程,多項工程創世界第一。
據介紹,龍潭河大橋墩高達178米,屬世界上同類型橋梁懸崖邊最高墩;四渡河大橋是世界最高的橋,跨徑達900米,橋面與河谷高差達560米,因谷深壁陡,先導索無法用人工穿越峽谷,采用軍事技術,火箭拋送先導索,屬世界首創;馬水河大橋連續6個主墩超過百米;支井河大橋施工無法進場,不得不事先開辟6公里山路再開鑿980米施工輔助隧道。沿線集各種橋型之大成,有斜拉橋、懸索橋、鋼管混凝土拱橋、鋼筋砼箱型拱橋、大跨徑連續剛構橋等多種類型,被稱為“橋梁博物館”。
全線46座隧道座座有溶洞,全長8.15公里的齊岳山隧道大大小小溶洞達285個,4座隧道遇見地下暗河,突泥、突水和垮塌隨時可能發生。地質破碎,邊坡高陡,隨時可能滑坡;深路塹高邊坡和高填石路堤也異常突出,最高填石路堤達73米,為亞洲第一。在這種地質地帶修建的滬蓉西高速公路,被公認為我國目前高速公路建設中條件最艱苦,地形、地質最復雜,建設環境最苛刻的高速公路。
科技攻關闖難關
滬蓉西高速公路工程項目建設風險極大,有大量技術難題需要突破。據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滬蓉西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徐健介紹,風險和難度逼著滬蓉西高速公路建設者去進行技術創新,著力把滬蓉西高速公路打造成一條集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成果應用之大成的科技示范路。
指揮部實行課題先行,用技術攻關指導施工生產。項目啟動以來,指揮部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近30項科技攻關項目和專題研究,其中承擔了6個、參與了3個部西部科技項目。這些科研項目的實施和在本項目的直接應用,破解了滬蓉西高速公路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對保證工程安全、優質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例如,通過開展《滬蓉國道主干線龍潭特長隧道特殊地質條件下的關鍵技術》研究,優化了路線走向,成功避開了頁巖地質條件下高地應力以及碳酸鹽巖區的強巖溶發育區域,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通過開展《四渡河深切峽谷懸索橋關鍵技術研究》,攻克了隧道錨建設關鍵技術,同時首次采用火箭技術拋送先導索過深切峽谷,不但準、快,而且節約了大量資金,保證了施工安全;通過開展《高速公路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在全國首次大規模對高速公路重點結構物進行實時、動態、數字化的監控;通過開展《機制砂混凝土用于橋梁建設技術研究》,不僅解決了當地用砂難、運輸難的問題,而且節省投資2億多元;通過進行LED交通誘導裝置研究應用,使全線隧道照明用電節約30%,通過進行光纖光栓在隧道火災報警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大大提高了隧道預警能力。
為鼓勵參建人員結合項目開展科技攻關,指揮部出臺了科技創新成果獎勵辦法,依托本項目,指揮部有數十篇論文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副指揮長白山云撰寫的《巖溶地質特長隧道的關鍵技術問題及對策》已被收入CPCD(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及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數據庫和《中國當代思想寶庫》。各參建單位累計發表論文超過100篇。
指揮部將相關科研項目整合為特長隧道(群)建設關鍵技術、大跨徑橋梁建設關鍵技術、高陡邊坡控制技術等山區高速公路建設成套關鍵技術,作為科技示范的重點,力爭通過這些研究成果,在全國山區高速公路建設中起到示范作用。
沒有先進的設備和前沿的施工技術,要征服鄂西高原幾乎是不可能的。為此,指揮部鼓勵各參建單位廣泛采用“四新技術”(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航測遙感、CAD(計算機輔助技術)集成技術及深層地震反射等勘探技術和液壓自爬模系統、可移動混凝土泵送系統、垂直提升200米的混凝土泵送技術等在項目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比如,支井河特大橋采用300噸無支架纜索起重機和“四點抬吊法”吊裝鋼管拱,成功解決了峽谷中大件吊裝難題;廢舊橡膠粉新技術用于筑路,既經濟環保,又耐用舒適。據介紹,在滬蓉西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有60多項技術是在湖北省乃至全國首次應用。
一項項科技成果問世,一個又一個施工工法、工藝被革新,一個又一個難關被攻克,一個又一個控制性工程被突破,滬蓉西高速公路是用科學技術筑起的天路。
千橋百隧出重山,當年詩仙太白出川時“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浪漫情懷,如今在湖北交通建設者的手中變為了現實。滬蓉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不僅標志著滬渝國家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更重要的是,這條路對于展示一個國家的工程技術管理水平具有導向作用、示范作用,這條高速公路將成為我國一項標志性工程,為今后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乃至在全世界進一步展示我國公路交通發展和技術管理水平提供一個范本,提供一個工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