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實現“聯網夢”
2010-4-14 19: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歲末年初,隨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海拔1600米的摩天嶺村級公路正式通車,湖北省宜昌市150 0個行政村圓滿實現了瀝青(水泥)公路村村貫通。宜昌市公路局局長丁慶榮在盤點農村公路建設時說:“到2009年底,宜昌市共完成通村瀝青(水泥)公路建設里程11961.4公里,完成通達里程678公里,100%的村實現了通村公路縣內‘聯網’并直達國、省道,提前1年完成了農村公路‘十一五’規劃!”
15億元的拉動力
“看得見自家屋,走回去只差哭”,是宜昌山區農民翻山越嶺的真實寫照;
“開車的手舞足蹈,坐車的點頭哈腰”,是的宜昌平原縣市農民過去出行的形象描繪。長期以來,宜昌市因交通瓶頸的限制,大量的農副產品無法實現價值最大化體現,寶貴的礦藏資源也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全市300多萬農民尤其是山區農民無不盼望出行有路、村口坐車。
怎樣去解決廣大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呢?宜昌市公路局領導班子一針見血地提出:把農村公路建設放在與等級公路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推進!
該局積極協助地方政府報批通村公路項目,及時讓一批基礎條件具備和要求緊迫的通村公路項目入圍了國家補助范圍。隨著一批通村公路的建成和國家以獎代補政策的深入宣傳,激起了基層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興修農村公路的飽滿熱情。面對雪片般飛來的報批計劃,丁慶榮在局黨組和局長辦公會上動情地說:“要把基層政府熱心、農民朋友期盼的通村公路建設,作為公路部門落實科學發展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最有效舉措抓好抓實!”20 0 6年,該局編制“十一五”規劃時,明確提出了2010年全面完成15 0 0個行政村通村公路建設的目標。
宜昌市公路局結合職能,開展了“進村入戶走村路,一萬公里大巡訪”活動,讓惠民舉措在巡訪中精準落實。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宜昌市通村公路建設里程逐年遞增,2009年達到了3260公里。
這些年來,每一條通村公路建成通車,當地農民都要以自發燃放鞭炮這一喜慶方式表示祝賀。
通村公路的全面貫通,使宜昌市所轄的9個縣市分別形成了縣城半小時交通圈,城際1小時交通圈,327條鄉村班線讓農民抬腳上車,出行無虞,終結了肩挑背扛的歷史。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說:
“農村公路建設,直接惠及了300多萬農民,其以獎代補的15億元投資共聚集各類投入3 0億元,也為拉動關聯產業、戰勝金融危機作出了積極貢獻,公路部門功不可沒!”
打開“天然冰箱”的大門
長陽火燒坪鄉位于宜昌市西南部,平均海拔18 0 0米,年平均氣溫僅7.6攝氏度,素有“天然冰箱”之稱。因常年氣溫較低,病蟲害無法侵擾農作物,早在上世紀90年代,農民李小年就將這里的高山無公害白菜賣到了香港。農民們發現種植蔬菜周期短效益高,生產積極性高漲,開始大面積種植蔬菜。到20 0 0年,高山反季節蔬菜已發展成火燒坪的支柱產業。
火燒坪高山蔬菜初期發展迅猛,但由于蔬菜加工滯后,不能運往廣州等大城市,火燒坪鄉掀起了“二次創業”的高潮,即“高山蔬菜的深度開發”,主要包括改善農村交通、加快集鎮建設、發展冷藏加工業。依托種菜逐步殷實起來的農民都期盼高山上的村級公路“硬”起來;馃呵鄻浒褰M組戶戶通公路,80%的農民把公路修到田間地頭,近幾年,青樹包村多方籌措資金近1000萬元,硬化村級公路52公里,硬化比例達到40%,交通運輸環境大大改善,徹底改變了過去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
2009年,這里施工難度最大的青樹包村村級公路通車后,全村一天內就購進了20多輛小轎車,農資店、超市、家電專賣等都爭先恐后開到了村里,農民購銷自此結束了顛簸趕集的歷史。同年8月,第二屆中國·長陽“火燒坪”高山蔬菜文化節在火燒坪鄉隆重開幕,伴隨著數十輛大型貨車正式發車啟動,蘿卜、球白菜、西紅柿等高山蔬菜產品從這里,被運往沿海各省乃至臺灣地區和日本。
宜昌市農村交通的全面改善,有力推進了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市鄉鎮近幾年冒出了近千個次集鎮,以農副產品為原材料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全市規模以上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現已達到160多家,有16個產品被命名為“綠色食品”和“精品名牌”。
遠安縣是個山區縣,盛產香菇、大豆和辣椒,但這些農產品一直停留在自種自食的初級階段,富余的只能任其蟲蛀霉變。有人曾想利用這一資源走加工增值之路,但因交通閉塞的限制,投資者來了一撥又一撥,沒有一個留下來。2005年,這里的通村公路基本形成路網,沒有硬化公路的村也有了開辟出來的通達晴雨公路。
一位精明的投資商瞄準火候,搶占先機,投資2000多萬元建起了“森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專門生產香菇醬、辣椒醬和真空包裝的鮮菜、干菜。由于鄉土特色濃郁,品質優良可靠,產品供不應求。不到4年,其銷售收入就突破了1億元。該縣農民依靠這家龍頭企業的訂單,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日子越過越紅火。茍家埡村年近八旬的李德福老大爺說:“出路出路,我們盼了幾輩人,今天終于看到了!”
像遠安縣一樣,地處山區的夷陵區冒出了年銷售收入10億元的蕭氏茶葉公司、地處鄂西清江流域的長陽縣冒出了清江漁業開發公司、地處丘陵與高山結合部的宜都市冒出了土老憨農業開發公司、地處三峽庫區的秭歸后靠移民也有了中華臍橙加工園,這類因地制宜的農業企業已遍及9個縣市。與此同時,一批村級工業企業也在過去的窮鄉僻壤粉墨登場;游完三峽美景,再借道體驗現代觀光農業與歷史人文景觀互為輝映的鄉村游、農家樂,更成了一道亮麗的旅游風景線。宜昌市市長李樂成說:
“宜昌農村能出現一二三產業競相發展的格局,除了政策因素,當數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
部長的心愿
夷陵區樟村坪鎮蘊藏著全國第一、亞洲第二的高品位磷礦儲量,落后的交通,曾使這些寶貴的資源一度沉睡深山。隨著礦山專用公路和通村公路的高標準修建,被喚醒的沉睡資源給農民和基層政府帶來了豐厚的財源。
2004年,該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20 07年再次突破2億元大關,20 0 9年直逼3億元,5年間由省級貧困鎮一躍成為“楚天第一鎮”。該鎮農民也依托磷礦開采加工企業就業,從貧瘠的土地中提前走上了奔向小康的金光大道。鎮財政從長計議,一方面從強大的財力中安排資金,配合公路部門完成了270多公里通村公路的提等升級,確保礦藏有序開采;另一方面還出資完成了全鎮農戶的改房改水改灶改廁等項目,并為農民辦理了養老保險,農民應繳的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和學生國民教育階段費用全由財政買單。無異于城市的文化喧鬧和經濟繁榮,這里的新農村建設異彩紛呈,獲得了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高山明珠鎮”殊榮。該鎮干部群眾說,是農村公路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帶給了他們興旺發達。
樟村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鎮的巨變,也讓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牽掛不已。李部長至今有個愿望未了,因為他幾次要到樟村坪鎮去看看,都因公務纏身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