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的模式切換

2010-4-14 6: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直銷社區:美麗的藍圖,無言的結局 
  關于農產品銷售上的創新,筆者曾經采訪過多種模式,其中印象特別深的是一種“社區農業”模式。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模式如今已基本停止試點。 
  這種模式由郊區一家企業創意,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大力扶持,主要概念就是:由市區居民直接點菜,郊區產地在6小時內送到社區,它使買菜變得“比訂牛奶還要新鮮、貼心”,同時也解決了幾百家郊區農民合作社的銷售難題。這種新興配送模式,繞過了進場費較高的超市、大賣場,引起了許多讀者的關注和期待。 
  分析起來,該模式有不少創新點。這家企業曾在靜安區玉佛城小區試點一段時間,企業每過一段時間在社區設攤銷售,并發放宣傳資料和點菜單,之后接受居民訂菜。一些居民發現,送上門的蔬菜格外新鮮,青菜、芹菜等都是水靈靈的,且還“隨身”攜帶了《農殘檢測報告》,安全可靠。據了解,這些農產品雖然來自100多家合作社,但都被納入了標準化生產模式,全程監控農產品品質,最后還經過規范化的分揀、包裝,并打出統一品牌。該模式由于取消了中間流通環節,不必進入收費門檻較高的大賣場,因而可以把利潤“讓”給農民和市民:在采購農產品時,給予合作社的價格至少要高于市場批發價10%,新鮮、體面的農產品送到社區后,售價卻比超市低10%―15%左右。 
  在該模式大張旗鼓推進階段,市區曾有近百家大型社區簽約準備加入其配送網絡。但很快,操作中的種種具體難題出現,該模式原本規劃好的美好藍圖便沒了下文。 
  最先浮出水面的,是社區的進場費問題。在與眾多社區洽談入駐事宜時,大多數的小區物業公司表示每天都要收取三五百元進場費。這讓探索者一籌莫展:每個小區一天能有上千元銷售額就算不錯了,利潤不會超過300元,還要用來支付物流、人力等各項開支,如果物業公司每天都要“砍”去三五百元,那么他們只能一直虧本下去。 
  還有一些深層次因素。相關知情人士表示,首先是居民的購買習慣跟不上,許多人還是習慣在菜場里挑挑揀揀,嘗了新鮮后就放棄了點菜;其次,居民會產生許多個性化需求,而農產品和產地在品種和季節上同時還有許多不確定性,銜接環節一時無法做到供需完全匹配;第三,這種模式強調新鮮、直送,對物流時效的要求非常高,由于配送量難以達到一定規模,僅物流配送網絡的成本壓力和操作難度,就足以壓垮這一模式。 
  幾重探索:嘗試過之后,才知有多難 
  還有一些知名企業,也作過類似的創新探索。但目前看來,其中不少模式都通過實踐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而作一些修改,或者尋找其他出路。 
  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都市菜園,曾經打造了一種安插在菜場里的“品牌直銷專賣店”。這種方式更為大膽,直接面對菜場里的小商小販,以品牌農產品來與散裝廉價蔬菜競爭。它倚仗的,是星輝蔬菜的幾萬畝自有基地和光明集團旗下的10多個品牌500多種優質產品。據了解,星輝早就建立起全國第一個蔬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它原來只做蔬菜出口,專門把高品質的無公害蔬菜輸送到日本等國,近年開始做起了內銷;專賣店引入的品牌,有“中國名牌農產品”海豐大米,還有光明乳制品、愛森冷卻肉、冠生園蜂制品、小白領鴿等。專賣店里雖然都是品牌產品,走的卻是“平價”路線,比如無土栽培豆苗每500克僅比一般攤位貴了1元,青菜每500克也只貴了兩三角。 
  最初,都市菜園提出的目標是,未來三年內打造300到500家專賣店,之后最高峰時也確實開出了150家店。但很快,有關負責人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門店幾乎都不盈利。筆者最近了解到,專賣店的數量精選調整到了80家左右,且退居到了都市菜園營銷農產品的多種途徑之一,如今的都市菜園,還將產品打入到了超市賣場,同時開拓食堂餐飲、電子商務、團購禮品等銷售渠道。 
  品牌直銷專賣店最大的難點,就是與低端的菜場“面對面”競爭。這樣一來,專賣店實在沒什么優勢,因為去菜場購物的人群對品牌認可度并不高,而是更習慣挑挑揀揀的買菜方式,對“低價”要求高。低價競爭,必然帶來品牌專賣店的長期虧本。當然,如今都市菜園已進行了搶救,由直營全部轉為承包經營,消滅了所有虧損門店。但是,品牌直銷專賣店的局限性,仍然難以扭轉。 
  對于眼下越來越紅火的宅配送模式,許多業內人士也表示不樂觀。雖然許多年輕人表示,只要打電話或上網預訂,“宅配送”服務品牌就可以送菜上門,不僅確保產品安全和新鮮,還能結合家庭成員健康狀況進行營養指導,這樣既省時又貼心,何樂而不為?即使菜價貴一點,也可以接受。但對于宅配企業來說,由于人們接受度要逐漸培育,目前市場規模還相對較小,所以他們的物流成本壓力普遍較大。如本市大型農產品網上訂購平臺“菜管家”,目前幾乎每送一單都是虧本,只有達到每天上千份的規模才能保本。 
  被看好模式:還需經受實踐的考驗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宅配送”模式引入之初,大家都以為這是國外的成功經驗,但在國外生活過較長時間的人們會發現,其實國外的宅配送服務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繁榮,人們最習慣和最喜歡的還是去附近超市選購農副產品。在日本,一個地區主要有一兩個大型批發市場,若干個生鮮超市合理分布在大小居民區附近,人們買菜只能去生鮮超市。 
  在上海,新出現的大賣場“店中店”,似乎承擔了日本生鮮超市的職能。比如“都市菜園”和“城市超市”,經過探索實踐后,不約而同地把最主要精力放到了“進駐大賣場”上,直接在大賣場中開出專柜打自己的品牌。對他們來說,大賣場的人流量非常大,只要有好的產品就不愁“客源”問題。這種“店中店”模式,與原來的“成為大賣場供貨商”并不是同一概念,而是一種博弈之后的選擇。 
  設立“店中店”,不再把產品直接“賣斷”給大賣場,而由農業品牌直接進行終端經營。他們必須支付銷售額10%的扣率,但有了自己的定價權,可以實現優質優價,而不必按照大賣場慣例進行低價競爭;同時,“店中店”自主權增加,可以根據季節變化有什么賣什么,保證產品更新鮮,品種更豐富,對市民也更有吸引力。如此,農業企業一方面可以借助超市的超高人氣帶動銷量,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品牌效應獲得更大的利潤。對于大賣場來說,“店中店”也當然比“零費率”更有吸引力,這樣不僅可通過生鮮產品拉升人氣,還有了銷售額10%的扣率,且不再由自己承擔較高損耗。 
  被看好的,還有“田頭超市”這種新型模式。目前,浦東新區和奉賢區都已推出了一大批“田頭超市”,吸引市民直接到特色農產品基地去現場采購,這樣既新鮮又能確保正宗,而農民又省去了運輸、倉儲、進賣場等環節,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讓利于消費者。去年一年,奉賢區就建成16家“田頭超市”,銷售農產品1億多元;而長江隧橋開通后崇明地產農產品“賣空”的案例,也說明了地產市場的潛力之大。 
  但浦東新區農產品產銷聯合會秘書長張敬明表示,“田頭超市”要想獲得長足發展,首先要與特色農產品基地結合起來,讓市民有渴望要購買當地某一種正宗農產品,比如8424西瓜、南匯水蜜桃等;其次還要注意與市區超市有不同,它是有季節性的,需要跟著特色產品的成熟期走;另外,“田頭超市”并不是孤立的,而要依托便捷的交通網絡、休閑旅游的腹地,周邊得有景點、停車場、飯店等配套。一般來說,產地休閑旅游蓬勃興起,才可能帶來“田頭超市”的較高人氣。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