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一枝獨秀 解析昆山開發區“不簡單”之道
2010-4-13 14: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場充滿了復雜變局的風暴,這對在經濟國際化中迅速崛起的中國,無疑是一道高難度的考題。在這場高難度的全國大趕考中,昆山遞交了出色的答卷——2009年,昆山外貿進出口實現0.8%的正增長,在全國一枝獨秀。 得知這一喜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稱贊昆山 “不簡單”。
0.8%,看似微小的數字,傳遞出了令人鼓舞的信心。“不簡單”,看似平淡的三個字,體現了黨中央對昆山、蘇州的殷殷重托和期盼。
在成績的背后,昆山開發區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10年春天,桃雪紛飛。國際金融危機乍暖還寒,昆山開發區卻是一番熱鬧景象。“這幾天客商特別多,項目多,投資大。 ”今年以來持續向好的招商形勢,讓昆山市委書記、昆山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國華喜形于色。他說,今年開發區在手的1億美元以上項目已有12個。“集卡司機告急”。與其他地方企業缺工不同,最近一階段,開發區貨來不及運,集卡司機最緊俏。這一現象背后,是開發區強勁的復蘇勢頭。今年前兩個月,開發區進出口總額增長87%。
大盤是在這一刻扭轉的:2009年12月31日下午3時,隨著一批總值2億美元的貨物出關,昆山進出口總額達61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8%。此時,全國外貿同期數據為-13.9%。在昆山“破冰效應”下,今年1-2月,蘇州進出口總值366.9億美元,位列全國三甲。
昆山開發區逆勢成長的奧秘何在?對此,張國華的回答是:想在先、干在前,堅持產業第一、項目為本、企業為主,用最優載體、最佳政策搶最好的“牌”,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轉型升級,推動“二次創業”。由此,近年來在全國50多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昆山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始終位居前列,出口總額排名連續兩年保持第一,成為逆勢增長的典范。
信心來自精于培育——
投資商說開發區是“成功者的搖籃”
20年前,當許多臺商還在猶豫不決,六和集團董事長宗成志毅然投資昆山開發區。第1家,第2家,一直到第13家,宗成志在昆山創建了他的企業王國;15年前,臺灣人林超民到昆山開發區創辦膳魔師家庭制品有限公司,從貼牌生產到擁有自主品牌,如今“膳魔師”已是中國馳名商標……
昆山人常說,開發區的成功,主要是企業的成功。而投資商卻說,是昆山開發區打造了成功者的搖籃。
——用最有前景的產業來布局開發區。昆山開發區成功的最大奧秘就在于搶抓新興產業發展機遇,逐步形成主導產業。上世紀90年代末,昆山開發區跳出傳統產業布局思維,根據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找準電子信息產業為突破口。此后,光電產業、裝備制造業一波接一波,方興未艾,如今已形成從出口加工區到光電產業園、精密機械產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九園并立的雄壯陣容。
——用最具龍頭效應的企業來拉動產業鏈。 1995年,仁寶集團在昆山開發區設立了第一家企業,2009年仁寶產銷筆記本電腦3413萬臺,產值1206億元,實際產能已躍居全球“一哥”。緯創公司落戶開發區時年產2萬臺電腦,去年竟達2156萬臺筆記本電腦,不到十年翻了1000多倍,一躍成為僅次于仁寶的江蘇第二大出口企業。連企業自己都驚訝,沒想到在昆山有這樣好的發展。
——用最具可持續發展力的戰略來壯大企業。不光要龍頭企業,也要中堅力量。在產業鏈一個個節點上,開發區引進的多為歐美、日本和臺灣地區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當前,開發區正加速由依靠外資帶動為主向內資外資競相發展、由以制造業為主向制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三個轉變”,以新的發展格局謀劃未來。
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昆山開發區16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只有2家出現經營困難。
良好的前景,給了國際資本落戶昆山開發區的信心。2009年,64家企業在昆山開發區增資,仁寶集團增資1.8億美元,新建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和4個生產工廠;捷安特增資3億美元,新建中國總部、研發中心、碳素纖維和電動車項目;神達電腦增資1億美元;三星電機、利樂包裝、恩斯克、牧田工業、豐田公司紛紛增資擴張,布局研發和銷售中心。
信心來自敢于超越——
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風暴,撼動世界經濟版圖。昆山開發區把握“危”與“機”的辯證關系,捕捉國際產業轉移和重組先機,利用國家重大政策帶來的發展空間,謀求高平臺上的新跨越。
然而,當前區域競爭日趨白熱化。年初,一條消息讓開發區上下繃緊了神經:1月26日,惠普在重慶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下線,重慶打造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的計劃步入實質階段。形勢逼人,挑戰嚴峻。
開發區認為,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笑傲江湖,自我超越是必由之路,也是制勝法寶。
完成自我超越的一條路徑,是加快產業升級,向產業鏈高端攀升。 2009年,開發區光顯示、電子信息、精密機械、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高奏“跨越進行曲”:仁寶增資之后,三年再造一個“仁寶”;華恒焊接攜手昆山工研院成立機器人研究所,增強核心競爭力;TFT-LCD高世代線項目開工,將建成國內最大、國際一流的平板顯示產業基地;三一重機依靠科技創新成功打進德國市場,去年銷售額、利潤分別增長67.6%、269.5%。
第二條路徑,就是要找出目前的差距和不足,重新標定發展“坐標”。定位高才能發展好,當前,昆山開發區正加緊編制“十二五”規劃,明確要牢固確立計算機產業的國際地位、新顯示產業在國內的戰略性地位及綜合實力在國家級開發區中的先進地位。在應對危機的關鍵之年,開發區不辱使命。以筆記本電腦為例,2009年產銷量占全球的50%,與2008年全球40%的市場占有率相比,比重進一步增大。不僅如此,站在“筆記本電腦之都”的山峰,開發區又向“液晶電視之都”的新高峰邁進,隨著昆山康佳電子、天樂數碼等企業的建成投產,未來3-5年將形成年產3000萬臺液晶電視的生產能力。
第三條路徑,以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幫助企業爭訂單、當“公關”,通過流程再造推動行政審批提速,與海關、國檢、勞動、銀行等部門組成服務鏈應對“急單”現象,開發區在考驗中將“昆山服務”發揮到淋漓盡致。如今生產一臺筆記本電腦,從確認訂單到產品空運上飛機,整個過程可以控制在29個小時。
積十年之功,開發區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強大的配套功能,加上政府服務等優勢,較之其他地方的低廉成本更具競爭力。仁寶、緯創一度打算“轉戰”越南,神達電腦曾經布局江西、印尼,但最后增資擴產的落點,還是在昆山開發區。
信心來自善于轉型——
未來幾年還有一個爆發式增長
危機在前,機遇在后。亞洲金融風暴中,昆山出口加工區逆勢而上,當年創下進出口上千萬美元的佳績。國際金融危機中,昆山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開發區的位置進一步提高。“在應對危機過程中,很多項目、功能的突破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突破。我們估計,未來幾年,開發區還有一次爆發式增長! ”昆山市委常委、昆山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顧劍玉說。
基于什么理由,做出這一大膽判斷?回答是:三大轉型升級。
首先,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通過拓展出口加工區功能、建設綜合保稅區和實施鼓勵政策,引導企業開拓內需市場,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實現質躍。 2009年,昆山出口加工區內企業拓展內銷212億元,同比增長22.1%。隨著出口加工區轉型為綜合保稅區,未來五年,將至少帶動1000億元內銷、5000億元保稅物流和700億美元進出口的增長。
其次,搶占戰略高地推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延伸價值鏈,電子信息等產業向研發、設計和營銷、物流兩端延伸;進一步拉近供應鏈,為筆記本電腦、液晶面板等電子產品提供95%以上的零庫存生產供應服務,實現綜保區零部件全球化采購和“超市化”供應;進一步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和“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加快完善光電產業鏈,TFT-LCD高世代線項目投運后,昆山光電產業園有望通過5年努力,實現100億美元總投入、2000億元總產出的產業群;加快人才資源和科技項目引進,每年安排不低于一般預算收入1%的優秀人才專項資金,著力吸引整個產業鏈中最具價值的1%部分,引導產業鏈核心企業將研發環節向開發區轉移。
第三,布局“三區一圈”謀求園區形態轉型。近三年來,開發區投資三百億對城市主干道沿線“退二優三”,優先發展生產型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和傳統商貿業,推進“三區一商圈”的城市經濟板塊建設,今年還將投200多億元,創歷年之最。東部新城區、中央商貿區、中華商務區和景王路現代商圈“三區一商圈”的規劃建設和全面運作,帶來的城市經濟綜合增加值將超過2000億元。
在開發區看來,只要經濟保持每年15%-20%的增速,未來五年再造一個“開發區”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況且,三個“千億級引擎”已經轟鳴,動力源源不斷。
“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金融海嘯暴發之初,溫總理的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年多的“暴風雨”,昆山開發區經歷了冰與火的考驗,在逆境中振翅高飛,像一只海燕穿過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