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三巨頭為何熱衷于指數定價?
2010-4-1 2:0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張琳
傳統定價機制是建立和發展在相對平穩的市場環境下的,而近年來市場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使得買賣雙方的合作觀念和談判心理似乎也在發生著轉變,特別是一些國際大型礦山公司方面對傳統定價機制的不滿表露得尤為明顯。為何他們在不斷地推崇指數定價?
礦石開采投資的特征: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投資周期長,風險大。但一旦得到國際資本的支持以及技術進步的推動,礦石企業就具有了很強的操控市場的能力。
第一,科技進步大大縮短了礦山開采的周期,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國外礦商通過加大礦山開采技術、礦山裝備技術、選礦技術等方面的科技投入,來提高采礦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通過不斷地擴大產量規模來增大規模效益,使采、選礦成本大大降低。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成本的降低,使得國外礦商們有了雄厚的資金積累,使他們在對資金回報的穩定性方面不太擔心了,而是轉向更加重視提高資金回報率。
第二,金融市場的高度發達,極大的降低了礦石企業融資難度。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已經走完了工業化,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出現大量閑置資本。國際金融大發展,投機出現,國際市場上的閑置資本通過金融市場,開始對石油、礦產品、農產品等大宗商品進行炒作。
另外,國外礦山企業綜合稅費負擔率比我國要低很多,據估算,巴西、澳大利亞礦山企業綜合稅費負擔率為10%~15%。這一水平還不到我國企業稅費水平的一半。
第三,印度礦供應商和貿易商近幾年在現貨貿易中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令以長期合同供貨為主的三大礦山公司不平衡不甘心。他們認為,印度礦山從未對產能進行大規模投資,對滿足中國鋼鐵企業不斷增長的用礦需求沒有長遠的貢獻,卻通過現貨貿易賺取了大量的利潤,這對執行長協價的大礦山來說是不公平的。
早在2002年,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較低,國外主要鐵礦山的投資意愿不高。然而這個時候中國鋼廠開始對鐵礦石的需求出現井噴式的增長,國外供應商措手不及,拿不出更多的數量來滿足新增的需求。而且對這種突然暴發的需求的可持續性和中國新興鋼廠的支付能力的懷疑,也使國外大礦山公司不愿意與眾多的中國中小鋼廠簽訂長期合同。恰恰這時,中國的現貨市場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中國中小鋼廠和以印度供應商為主的較小供應商之間以現貨價格交易的業務形成了一個中國市場特有的進口鐵礦石現貨市場。拿不到澳大利亞、巴西等主要供應國長協礦的中小鋼廠只能把目光轉向印度和其他供應量較少的鐵礦石出口國。
比如,以印度礦為代表的現貨礦價格與以澳洲礦為代表的長協礦價格之間的差距在2007年~2008年明顯拉大,兩者差價甚至達到成倍。如此大的差異使得澳洲主要礦山認為長協價格未能正確反映市場的實際和澳洲礦的價值。因此,必和必拓宣稱今后新增產能將不再與客戶簽訂長期合同,轉而以現貨方式銷售。而力拓也表示將會擴大其在現貨市場銷售的數量和比例。
第四,指數定價使得三大巨頭能夠更好的操控、炒作礦石市場。指數定價一旦實施的結果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包括將不僅僅是宏觀經濟狀況、市場供需關系、礦山投資。盈利、運價、匯率、供貨規律等因素都會被當作推高礦石價格的手柄。
但是別忘了,指數定價不符合雙方長期合作的精神。在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對進口鐵礦石需求的高速增長階段,印度鐵礦石價格出現非理性上漲,則當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對進口鐵礦石需求進入平穩增長或是下降階段時,印度鐵礦石資源首先成為鋼鐵企業拋棄的對象。當2008年下半年市場轉入衰退時,受到最大影響的就是現貨供應商,現貨價格連續暴跌。即便如此,訂單仍然寥寥無幾,令曾經十分得意的印度礦山狼狽不堪。由于只看重當前交易,沒有穩定的質量控制體系,印度鐵礦石的品質波動也很大,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令中國的鋼廠用戶產生了不滿。
鐵礦石作為一種國際貿易的商品,同其他商品不同,具有使用上的專向性。這種貿易特征,決定了供需雙方必須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既要照顧雙方的當前利益,又要考慮雙方的長遠利益。傳統的基準價格體系與必和必拓推崇的指數價格體系各有特點,哪一種更科學,現在很難直接下結論。雖然綜合比較下來,傳統的談判定價機制仍是最成熟和最符合供需雙方長期利益的價格機制,但近幾年的談判實踐和市場反映也說明,傳統機制必須加以改進才能更好地反映市場變化和繼續存在下去。
鋼廠呼吁礦業巨頭們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一切只顧眼前利益,如果想盡辦法把他們惟一的下游用戶——鋼鐵企業的利潤榨干,鋼鐵企業被迫大量減產轉用國內礦和權益礦的話,三巨頭生產再多的鐵礦石,也不能實現規模效益!上下游產業之間公平競爭、合作才能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