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賜貴代表:發揮特區先行優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2010-3-9 1:1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市市長劉賜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廈門作為第一批經濟特區之一,作為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中心城市,作為對外開放的先行城市,將繼續發揮特區先行優勢,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做得更快些更好些。
對此,劉賜貴提出以下幾點:
一,把提升有特色有前景的產業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抓手,提高經濟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做強做優先進制造業。以培育13條先進制造業產業鏈(群)和培育百億以上產值大企業集團為重點。抓好現有骨干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抓好新招商項目的科技含量提升,注重單位面積投資強度、產值、稅收特別是項目的科技含量和產業鏈高端優勢。抓好視聽通訊、鎢材料、半導體照明、電力電器等國家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加快做大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積極扶持觀音山等商務中心區,象嶼等現代物流園區、廈門軟件園等高端服務業中心區。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廈門科技研發的優勢,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培育具備產業基礎、適合廈門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領域,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等產業;新材料領域,做大做強特種金屬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產業,加快光電子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產業化,壯大光電、環保產業基地;信息網絡領域,積極發展“核高基”等產業,促進物聯網與互聯網的結合,推進傳感網的廣泛應用;海洋領域,加快發展海洋生物制藥、海洋能源資源開發、海洋監測與信息服務等產業,提升廈門國際海洋周效應,建設海洋經濟強市。
二,把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提高發展的永續競爭力。以同時被列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科技部“創新型試點城市”為契機,推進“創新城市”建設,將經濟發展進一步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軌道上來,將城市發展融入到經濟、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三,培育自主創新能力。一是繼續加強重大科技平臺建設。在建好原有20個重大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基礎上,重點加快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使之成為國內外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轉化中試基地、新設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以及科技中介機構的孵化器,成為地方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的重要載體、行業關鍵技術科技攻關的組織協調者和實施場所。二是繼續加強以企業為重點的創新主體的培育。大力推動國家、省、市三級創新型企業的認定;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企業孵化器建設。三是大力構筑產學研合作體系。深化面向全國重點理工大學的“市校合作”工程和面向中科院及其研究所的“院地合作”工程,積極爭取全國理工高校、中科院及其研究院所、跨國公司、大企業集團來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發中心。發揮科技部“對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的作用,建設對臺科技交流合作實驗區,對接臺灣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共同組建創新團隊。四是建立有力的人才保障體系。加快人才創業港建設,實施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引進計劃。規劃建設廈門科技園區,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
四,把促進港口和旅游業提升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建設國際性的港口風景旅游城市。2009年,以港口為核心的現代化立體式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廈門港貨物吞吐量突破一億噸,廈門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一千萬人次;廈航成為國內第六家年客運量超千萬的航空公司。今后,一要加快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要求,提升與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承載、輻射、帶動功能。二要整合港口資源,加大力度發展內地“無水港”和海鐵聯運,支持廈門航空業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的空港、海港。加快建設以保稅港區為龍頭,以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為樞紐,以公共型和自用型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為網點的多元化保稅物流監管體系。三是推動游艇、帆船、郵輪、高端醫療、溫泉生態休閑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四是提升會展業,打造好“海峽旅游”品牌。辦好第二屆世界投資論壇、“投洽會”、“石材展”、“動漫節”等品牌展會。加強對臺旅游服務,建設海峽兩岸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消費購物中心,推動廈門居民赴金、馬、澎旅游自由行,大力開展海上郵輪業務,爭取開辟以廈門為母港的臺灣海峽郵輪航線,促進兩岸經濟貿易合作和人員更便捷交流。3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