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靠環保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2010-3-7 1: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要種9棵樹,你呢?”
“我需要種5棵樹”……
3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拜耳亞太區管理層會議剛剛結束,拜耳全球CEO沃納溫寧就開始和亞太區的其他管理層聊起了種樹的話題。此次溫寧專程從德國飛往北京,據計算這一旅途所帶來的碳排放需要7棵樹來吸收。而參會的近40名拜耳管理層都會根據此行的碳排放種植相應數量的樹。
拜耳中國是國內第一家對其所有業務活動都進行碳排放記錄和檢測的跨國企業。
從2007年起,拜耳就在整個集團推廣氣候計劃,包括減少搭乘飛機、閑時將電腦屏幕調黑等策略。
這僅是拜耳綠色行動的內容之一,如今拜耳已經將企業未來的發展押在了“環保”上,以此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基業長青。
被譽為“環保專家”的拜耳,如何實現利潤與可持續發展雙贏?又如何推廣它的環保理念?
加大可持續化創新投入
作為一家以創新為導向的公司,拜耳認為,最大的商機始終在當下最緊迫的問題上面,比如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由此引發的食品和醫藥保健與日俱增的需求。
“2009年業績表現強勁,前景充滿樂觀。”溫寧滿懷信心地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事實上,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拜耳集團的銷售額下降了5.3%,凈收入下降了20.9%,“但是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向兩個相反方向運行,在全世界出現一片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的GDP上升達到8.7%,一定程度上使經濟止跌啟穩,使中國有區別于西方國家。”
作為拜耳集團董事、全球CEO,溫寧對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中國區的情況了然于胸。事實上2009年拜耳大中華區的業績增長非常令人欣喜,銷售額增長了10.3%,使大中華區躋身為全球第三大單一市場。這張優秀的成績單與過去拜耳成功地采取了一系列步驟,不斷投資生產設施和基地分不開。
據了解,目前投入使用的上海漕涇一體化基地,是一個世界級的大規模生產研發中心,這是拜耳除德國本土以外最為先進的化工基地,也是拜耳德國以外最大的投資項目,預計到2012年,該生產基地的投資總額將達到21億歐元,該基地建成時將擁有世界級規模的聚碳酸酯、聚氨酯原料和涂料原料的產能,并成為拜耳亞太區最大、最為先進的生產基地。
除此之外,拜耳也加大了在醫藥保健品及作物科學方面的投入,“這些都意味著我們的創新平臺已經存在,將支持未來更為積極穩妥快速健康地發展,對此我們要進一步增加投資,包括研究和開發的投資經費,進一步促進創新。”溫寧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拜耳為了保證其長期增長率,除了正在計劃140億歐元用于資本支出外,還將撥出29億歐元預算作為研發基金,以此蓄勢待發,迎接長期挑戰,而這一數字是到目前為止所有德國化工企業中投資研發最高的。同時也打破了拜耳成立146年來的歷史紀錄。溫寧說:“這代表著我們對前瞻性創新的投資,而當代和后代都將從中受益。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增長、就業和繁榮均得以保障。”
對于拜耳來講,保持基業長青的秘訣就在于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在29億歐元的研發費用中,其中20億歐元主要用于醫藥保健方面的新品研發,7億歐元用于作物科學,2億歐元投在材料科學,包括使先進的技術、工藝流程應用的解決方案能夠得到進一步開發和支持。即便是在2009年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拜耳非但沒有減少研發投放,反而增加了相關的預算。
對拜耳而言,中國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而過去的成功,溫寧歸結于對中國的投資取得了最顯著的成功。溫寧表示,這一趨勢將在未來5~10年內得以延續。除一體化基地投資外,還包括至2014年累計投資1億歐元在北京建立醫藥保健全球研發中心等。
實際上,作為一家以創新為導向的公司,拜耳認為,最大的商機始終在當下最緊迫的問題上面,比如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由此引發的食品和醫藥保健與日俱增的需求。“創新會刺激更多新的解決方案不斷地產生,使我們造福中國人民和全球人民。”溫寧說。
對此,拜耳未來在研發方面的重點將有小小的調整。在醫藥保健方面,將針對在高齡人群中易發的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癡呆癥等病癥加大研究,在應對氣候變化確保豐收并提高產量以及氣候保護方面的研究都將是其研究的重點。
低碳戰略布局未來
“低碳”、環保理念布局的不僅是本企業以及中國的化工企業,拜耳已將這種理念傳遞于下一代,以此提高公眾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度。
2009年,拜耳被列為全球碳排放披露領導者指數最高的公司。自1999年以來,拜耳連續多年躋身于道瓊斯全球可持續發展指數。哥本哈根會議之后,氣候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與重視,而拜耳對未來的布局正是以低碳為前提。
低碳正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
溫寧告訴記者,拜耳在意識到對溫室氣體排放承擔責任的同時,也能夠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現在拜耳的產品已經能夠通過一系列不同方式來節約能源并保護資源,并且在提高工廠設施的氣候友好程度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兩年前,拜耳就推出了“拜耳氣候計劃”,以期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一計劃不僅布局當下,并且放眼至2020年。拜耳材料科技的目標是將以2005年為基準,將特定氣體排放削減25%,而拜耳作物科學與拜耳醫藥保健旨在將其絕對氣體排放分別削減10%和5%。同時在2008~2010年三年間,對全球范圍內的氣候相關研發和項目投資10億歐元,并且繼續發展創新產品和工藝流程,包括有效氣候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
目前,拜耳正著手將ODC技術(氧氣去極化陰極)引入中國,這將節約30%的電力。據悉,如果以目前中國從氯化鈉電解氯氣的年產量按2100萬噸計算, 利用ODC工藝可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降低多達1500萬噸。
2009年拜耳與中國藍星(集團)簽署了ODC技術的許可協議。據記者了解,藍星集團所屬的藍星(北京)化工機械有限公司系全球最主要的電解槽生產企業之一,在中國乃至全球都占據相當高的市場份額。不久之后,藍星將受益于這一節能氯氣生產技術。
另外由于建筑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到四成左右,目前拜耳正在中國實施零排放生態商業建筑解決方案。
“投資為中國帶來最先進的技術與最具創意的產品,幫助中國應對環境挑戰,這一趨勢我們將繼續延續下去,而且我們也將完全致力于中國市場。”溫寧說。如此布局,不難看出,拜耳已經將氣候理念與環保理念納入到了長期業務戰略之中。而拜耳也將更多地與行業、政府以及社區就企業責任活動開展對話。
此外,拜耳的這些“低碳”、環保理念布局的不僅是本企業以及中國的化工企業,他們已經將這種理念傳遞于下一代,以此提高公眾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度。
如拜耳與上海同濟大學設立了可持續發展教席。拜耳的“綠種子計劃”則意圖幫助營造下一代的生態意識,拜耳同樣準備發行首部中文兒童畫冊,用孩子們喜愛的語言和卡通形象告訴孩子們,氣候變化是什么,并教育他們如何才能齊心協力共同對抗氣候變化。
創建環保與經濟效益共贏
對于在技術和節能減排理念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來說,減少二氧化碳并不意味著失去競爭力,相反這意味著企業能夠生產出用節能減排技術所生產出來的全新產品,使市場接受,企業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地位因此會得到鞏固和加強。
“我們應該為環境做些什么?”這是拜耳大中華區總裁柯尼希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家專注環保超過百年的企業,始終致力于可持續發展。
有的拜耳員工桌上放著這樣一幅兒童畫:火力發電廠排放的白煙、汽車尾氣、河流污染惹得太陽公公都發怒了;當一雙稚嫩的小手輕輕揭開未來的面紗,處處應用的是風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公交車、自行車成了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一派欣欣然的樣子,太陽公公笑了……
這幅來自一位烏克蘭11歲兒童的繪畫作品正是2009年度國際兒童環境保護繪畫大賽的得獎作品。“這幅畫擺在辦公桌前,會給自己一個好心情,同時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為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拜耳一位員工如是說。
如今在拜耳,員工們早已養成了打印紙雙面使用、不使用紙杯、隨時節水節電等環保意識,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化學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遠比這些點滴小事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要大得多,而且環保與經濟效益二者間往往是背道而馳,很多企業在最終決策時往往選擇了后者。
溫寧認為這很短視,“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二者是可以實現共贏的。”溫寧說。
拜耳作物科學在杭州的工廠始終是比照同類企業中最高標準建造的,優化的設計使廢水廢氣排放減少到最低。每一個液體和氣體焚燒爐都有一個廢氣洗滌系統保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能夠被充分應用于下游廢氣的洗滌,不但節約了水資源,也減少了廢水廢氣的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進行酒精類液體回收來減少資源消耗,同時修改配方,用對環境無害的其他溶劑來代替。
據拜耳介紹,拜耳在上海新的TDI(甲苯二異氰酸酯)生產設施,建成后將使用“氣相光氣化工工藝”,相比同等規模的傳統工廠,這一先進工藝最多可降低60%的能耗,還能夠為此類大規模工廠降低約20%的投資成本。
事實上,這些新工藝的應用更加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增強競爭力,注重環保也給拜耳帶來“利潤”。
2009年,拜耳中國在其子公司和生產基地啟動了“拜耳中國碳足跡”檢測項目,全面檢測其生產和商務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目前拜耳已經自主掌握了在能源審計和生態評估方面的大量技術和經驗,其檢測范圍不僅包括生產工藝和能量供應,還包括原材料、物流、廢棄物和排放。不僅為企業權力層提供了傳統的以經濟利潤為核心的考評標準,而且首次提供了與氣候相關的評估標準。
“其實,對于在技術和節能減排理念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來說,減少二氧化碳并不意味著我們失去競爭力,這相反意味著我們能夠生產出用節能減排技術所生產出來的全新產品,使市場獲得并接受我的全新產品。所以我覺得我們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地位反而會得到鞏固和加強。”溫寧對此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