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下鄉”難關究竟有多少?
2010-3-5 1:4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繼“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之后,今年我國即將再次啟動“建材下鄉”,預計每年除了可直接拉動大量消費外,還可帶動強大的后續消費。但基于建材市場的特點,其“下鄉”的難度將遠大于“家電下鄉”與“汽車下鄉”。
盡管“建材下鄉”將消化大量產能,但并不會打亂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作為今年保增長、擴內需政策的最大亮點,“建材下鄉”細則尚未出臺,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對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以及實施過程的復雜程度等一系列問題已備受矚目。
效益有多大?農民受益、拉動內需
據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每年用于建房和房屋維修、維護的消費金額巨大,其中,絕大部分為建材消費,是僅次于食品消費的第二大消費支出。
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我國農民新建房屋面積呈逐年較快增長的趨勢,住房平均造價也從2005年的373元/平方米增長至2008年的534元/平方米,其中80%的成本用于購買建材。這意味著農村建材需求十分旺盛。
根據今年1月15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向工信部提交的《擴大建材下鄉政策及實施建議》,通過財政補貼政策,“建材下鄉”將激發農民建房在原有基礎上增長10%~15%。
據分析,“建材下鄉”政策將實施3年,預計可拉動農民建房及建材消費18000億元左右。
房屋建成后,還將會拉動裝飾裝修、家居設備、家電等后續消費,其效果將遠超出建材消費的范圍。
另一方面,目前,農民建房中缺乏規劃布局、衛生狀況差、使用劣質建材等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建材仍唱主角兒。“建材下鄉”恰好有利于扭轉這一局面。“通過政策和財政支持,引導農民使用優質和新型節能建筑材料,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這也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新格局服務。”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張人為說。“‘建材下鄉’不僅使更多農民接觸到質量更好、能耗更低的新型環保材料,同時,也為企業進一步了解和開拓農村市場送上了一塊很好的‘敲門磚’。對地方政府而言,這也為其加快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一個新平臺。”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陳國慶說。
資金如何補?最高財政補貼比例有望為20%,農民每戶只能享受一次
“建材下鄉”在今年中央“1號文件”中剛露端倪,很多準備建房或翻新舊房的農民便開始打聽相關信息,其中,補貼標準為多少、誰有資格領取、手續是否麻煩成為廣大農民最關心的問題。
陳國慶認為,“建材下鄉”補貼的方式、方法及補貼的依據、標準、范圍和時限等,必須結合農民建房和建材消費的實際特點,從惠及民生、拉動內需、推廣節能新型建材的使用、引導新農村建設等總體目標出發,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拉動作用。
根據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提出的《建議》,農民新建或翻新住房,購買的水泥、鋼材、玻璃、門窗、陶瓷、石膏板及其他新型墻體材料等主要建材,凡屬國家產業政策鼓勵或允許的產品,根據實際購買建材的消費金額,按15%的比例給予財政補貼,每戶最高補貼額為1萬元;凡在所在縣及以上住房建設主管部門批準的新村建設區內集中建房或農民新建住房時購買新型節能整體房屋的,根據建房集資額或購買整體房屋的金額按20%的比例給予財政補貼,每戶最高補貼兩萬元。“這個方案把財政補貼與主要建材消費直接掛鉤,公平度高、可操作性強。”陳國慶說,“補貼的建材品種僅限于國家產業政策允許和鼓勵的產品,同時,對一般建房和新村建設及新型節能房屋,采取不同的扶持力度,使政策更具有導向性。”
中國建材聯合會在方案中還提出,補貼對象應是在政策期內新建或翻新住房、具有農村戶籍的農戶。每戶農民只能享受一次補貼。
但是,“建材下鄉”的具體實施政策還有待國家有關部門協商后出臺。
難關有幾道?目錄難定、造價難算、企業難管、渠道難建
盡管“建材下鄉”已吊起了廣大農民和建材企業的胃口,但是政策的制定及操作都有很大難度,其復雜性和難度遠遠超過了“家電下鄉”與“汽車下鄉”。
首先,建材產品量大面廣、品種繁雜,哪些品種應劃入補貼產品目錄成為頭道難題。
“什么品種能享受補貼?這一品種中的哪些產品能享受?招標還設不設門檻?這都要具體商定。”陳國慶說,“如果招標,管理成本就會提高,最終還會分攤到農民身上,降低政策優惠力度。可如果不招標,目錄由地方政府具體制定,那么會不會滋生地方保護主義?”
其次,由于各地氣候條件及房屋結構形式的不同,房屋造價很難有統一的標準。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8年,在全國農村居民住房造價最低的青海,每平方米房屋造價約為182元;而在造價最高的上海郊區縣,每平方米房屋造價約為1496元,相差約七八倍。
建材不是直接消費品,而是中間消費品,房子大小不等,材料消耗種類和數量很難確定,這為補貼基數的確定帶來了難度。
再次,建材生產企業數量多,每一類建材產品的生產企業在全國都有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家,管理難度較大,如何防止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保證農民享受優惠政策的積極性,也是難題。
最后,建材銷售的渠道并不像家電和汽車那樣成熟,可能會有農民認為,不開發票去小鋪購買材料價格更劃算。缺少直接、專業的銷售配送渠道,也可能不利于補貼的推廣。
落后產能會否死灰復燃?刺激消費不能打亂結構調整的步伐
去年,政府將水泥、平板玻璃行業作為產能過剩行業,列入調整的名單。今年提出“建材下鄉”,有人擔心相關政策出臺后,會讓落后產能趁機死灰復燃。
淘汰落后產能是2009年國家出臺的重大產業政策,國務院38號文件明確要求各省必須盡快制定三年內徹底淘汰落后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的時間表。因此,這項硬性任務不可能因為“建材下鄉”的提出而終止。
張人為也認為,對此不必擔心,“刺激消費不能打亂結構調整的步伐。農民可能會選擇中低檔產品,但是中低檔不意味著劣質,更不意味著是小水泥、小玻璃等落后產能產品。”
據陳國慶介紹,可以采取制定目錄的辦法來杜絕落后產能“渾水摸魚”,在補貼產品目錄中一定會有新型干法水泥、新型節能建筑材料,但是一定不會有小水泥。
但是,不可否認,由于水泥等建材是中間產品,建成房屋后很難鑒定。而且物流費用占建材成本的比例較大,比如,每噸水泥每百公里的運費大概在30元。
農民對價格比較敏感,在以上情況下,如果有小水泥在家門口,農民建房磨地,用大小水泥的效果幾乎一樣,他很可能選擇小水泥。
這種認證難度很可能會導致騙補現象出現,間接影響通過“建材下鄉”助推產業調整的效果。
因此,為了讓“建材下鄉”的政策真正做到利農惠農與產業調整升級雙贏,中國建材聯合會建議實施“建材下鄉”政策,不僅要實施建筑材料下鄉,還要從改變農村居住環境、形成農村住宅產業、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支持鼓勵新型成套節能房屋的下鄉。(朱劍紅 陸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