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調整不改寬松貨幣政策大局
2010-3-5 1:4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評論員 石忠嶺
“兩會”已經啟帷,《政府工作報告》雖未出爐,但宏觀經濟政策“向左”還是“向右”已經成為會場之外的熱點話題。
雖說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討論國務院擬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稿時再次重申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有的答案:“2010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意在消除疑云,但疑云未散,觀望者眾多。
懷疑自有懷疑的道理。去年年末在大家對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遲疑的時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寬松”的答案,正當人們要大干一場時,1月12日宣布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時隔月余,在春節前最后一天再次宣布上調,期間還發布了相關行業的投資預警,提高了央行期票發行基點等措施。由此不難看出,一方面是“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總基調,一方面出臺“緊縮”的具體措施,“向左”還是“向右”難免成為一個問題。
筆者認為,就目前的形勢來看,2010年宏觀經濟“寬松”政策的大方向是不變的,這毋庸置疑。寬松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我國和世界經濟的逐漸復蘇和好轉,寬松的政策會逐漸收緊,現在的收緊也只是量變不是質變。
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1月份新增信貸1.4萬億元,占到全年7.5萬億元計劃投放信貸的近20%,但提高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相當于收縮了3000億元可貸資金,相比1月份信貸連零頭都不到,只能算是微調。
就目前的政策來看,與金融危機發生時的2008、2009年相比可能有所收緊,但如站在整個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從總體的貨幣投放量來看,仍是處于寬松時期,只是寬松的程度有所收窄;另外,寬松也并不意味著全面的寬松,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階段其寬松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要看行業的強弱,鼓勵、限制引導的方向來決定寬松的程度,還要考慮物價、經濟運行的質量、國際環境的變化、通脹等眾多因素,這就需要“靈活性”來進行調整,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寬松措施是不科學的,或用一次的“微調”具體措施來懷疑寬松政策的大方向也是不科學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2010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一年。之所以關鍵,不僅是十一五計劃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計劃的奠基之年,更是徹底走出金融危機泥潭的決戰之年。金融危機暴發以來,雖然在一系列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措施作用下,我國率先走出了低谷,呈現了V字形反轉,但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增長方式還不健康,“輸血”成分大,“造血”功能弱,需要不僅“扶上馬”,而且要“送一程”,這就是政策當中提到的“連續性”。
另外,刺激政策也需要一定的“連續性”。4萬億元的投資、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分階段實施的,所以在資金上也要保證投入。2月2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貫徹落實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也充分說明了刺激政策仍將延續,不可能退出。
國內如此,國際經濟形勢更不容樂觀。商務部發言人姚堅2月25日說,目前我國的外貿仍保持低位徘徊的形勢,去年的貿易順差大幅下降了64%,要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預計需要2~3年時間。在我國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的今天,沒有一個增長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經濟很難實現真正的繁榮,這也要用拉動內需的寬松貨幣政策來彌補。
國家政策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寬松也并不是全面的寬松,關鍵是要分析哪些行業、哪些方向是國家扶持鼓勵的,如“三農”、新能源、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減少碳排放以及有利于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貨幣政策則會更為寬松;反之,產能過剩、不符合經濟發展方向的,則相對會提前收緊。搞明白這個問題,“左”“右”自然分明。其實這樣的產業及其發展重點,無論近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更早的十一五規劃都已明確,相信這次“兩會”中也會有相關的論述。但寬松之中有緊縮,緊縮之時又有寬松才是常態,關鍵看你所從事的行業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