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遠發表署名文章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為建設水運強國作出新貢獻》
2010-3-4 12: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只有找到制約交通運輸行業科學發展的短板,并加快相關領域的發展方式轉變,才能科學推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結合協助分管工作領域的實際情況,談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加大對內河港口建設的關注,優化沿海港口資源,通盤考慮、積極優化港口行業的發展方式。
根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港口吞吐量將達到95億噸,而截至2010年,我國現有的港口吞吐能力僅為50.5億噸。受土地、水域和岸線等資源約束和區域發展水平、腹地經濟特色、能源需求增長等方面限制,彌補這近一倍的能力缺口不可能單純通過新增港口能力來解決,而必須通過科學規劃和深入挖潛、整合資源來解決。但令人憂慮的是,目前我國沿海港口片面追求港口規模、盲目擴張的現象較為突出,同質化競爭加劇,沿海碼頭向大型化、深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和老港區升級改造的壓力沉重。在這種背景下,為促進沿海港口的科學發展,必須要探索新形勢下港口發展模式,統籌區域港口協調發展,合理引導港口資源整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升沿海港口的發展質量、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要統籌老港區、老碼頭改造和新碼頭建設,緊緊結合城市發展實際和規劃,加快老港區改造升級和功能調整,實現港城協調發展;高度重視老碼頭的技術改造和能力挖潛,提升岸線資源的利用率,新建碼頭要將節能減排和安全發展的理念貫穿到設計、施工、管理的全過程,走綠色港口發展之路,同時,更加注重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完善集疏運網絡,延伸港口服務功能,提高現代物流服務能力的集聚效應,促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特別是港口管理體制上,要敢于承認將港口下放、發揮地方積極性、激發區域經濟活力是當時促進港口發展的現實需要,而隨著港口的發展,將港口進行有效整合、管理權限適度集中上收(典型的做法是河北省政府組建河北港口集團),同樣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港口發展需要的,這必須由政府通過政策的調整對市場經濟行為積極干預與引導,目的就在于有效防止市場失靈的發生,是世界很多國家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得出的重要經驗。
此外,要清醒認識到內河港口與沿海港口相比,發展速度較慢,總體供給能力不足,專業化碼頭缺乏,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內河港口規模普遍較小,融資能力弱,裝備落后、機械化水平較低,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為加快內河港口發展,促進內河港口、航道、船舶的協調發展,需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加快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港區建設,集中新建一批集裝箱、多用途、大宗散貨等泊位;研究建立擴大內河港口建設資金的來源渠道和投資規模,政府也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港口建設的投入傾斜力度,充分發揮引導資金的作用。同時,加強主要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拓展港口服務功能。
二、加快船舶運力結構調整,增強航運發展動力。
盡管世界經濟已經出現了積極的變化,但就國際航運市場而言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在這種形勢下科學前瞻地對我國的船隊建設、船舶運力進行規劃調整,不僅關系到我國航運業能否盡快走出低谷,而且關系到在航運業危機“洗牌”過后,我國航運業能否搶占到有利先機和發展空間。目前我國遠洋船隊尤其是能源運輸船舶能力不足,承運我國外貿貨運量的份額較低,方便旗船隊比重偏高,國外發達國家對到港船舶的節能減排、技術標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內河船舶現代化程度不高,平均噸位僅為370多噸,為美國的1/3,德國的1/4,船型標準化率較低,即使標準化水平較高的京杭運河、三峽庫區,也不足40%,特別是一些個體、民營運輸船舶的建造標準低、技術狀況較差、存在安全隱患。為此,要加快船舶運力結構調整,積極引導我國國際海運企業加強與大型貨主的戰略聯盟,壯大國輪船隊,提高國輪船隊承運我國進出口能源、集裝箱等貨物的比例,加大船舶技術更新改造力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在內河船舶方面,加快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規范和促進內河船舶的大型化、標準化,大力發展干支直達、江海聯運船舶和滾裝運輸船舶。
三、創新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整合管理資源,為航運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轉變管理模式,科學配置管理資源,強化行業管理職能是轉變水運行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第一,強化長航局、珠航局職能,切實發揮其作為派出機構的作用。長航局、珠航局作為部派出的兩大流域航運行政主管部門。其管轄流域是我國航運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職能作用發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抓牢用好新一輪內河航運發展的戰略機遇。盡管兩個部門均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與內河航運發展的需求相比,其流域管理“第一戰線”的積極性和“第一責任部門”的能動性尚未充分發揮,跨省區、全流域行業的統籌協調、綜合管理職能有待加強。因此要轉變現有管理方式,重新審視目前的部局分工,在水系航運規劃、水運建設項目管理、航運市場準入等方面,合理劃分職責,適當將有關權限下移至基層、前移至一線,有效發揮部派出機構“上聯下達、橫向呼應、貼近實際、反應迅速”的優勢,構建起分級負責、分類管理、權責一致、運行高效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第二,積極穩妥推動交通公安體制改革,深化完善水監體制改革。交通公安隊伍和海事隊伍是行業不可或缺的水上執法力量,對于保障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和穩定關系密切,要穩妥推進這兩支隊伍的體制改革和完善機制工作,要通過深化改革鞏固其水上執法的權威性,增強行業的凝聚力,提升隊伍的戰斗力。當前對于交通公安,改革的核心是既要做好港口公安的離企歸政,又要保持好交通公安和交通運輸行業的緊密聯系;對于海事,工作的重點是既要加快機構編制核定工作,又要為未來發展打穩扎實組織架構,達到資源整合最優、管理成本最小、管理效果最好的目標。
四、將行業信息化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重要戰略措施。
當今世界,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日益凸顯,美國正在憑借將“智慧地球”、“物聯網”等概念轉化為新實力來獲取新的發展機遇。而近些年世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也在充分證明信息時代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因此,積極主動適應信息化帶來的生產關系、生產力變革和行業發展方向變化,就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切實貫徹落實,就能夠推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然而我部信息化建設中的縱向不連通、橫向不成網,系統孤立、資源分割、建設重復、水平較低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這些問題的產生,不是源自技術層面的障礙,而是源自我部信息化開發、應用、管理體制和機制上的制約,其根子是在對信息化本質和作用認知的觀念滯后。對此,要清醒地認識到三個問題:一是,無論是發展現代物流業,還是建設綜合運輸體系,都是以信息化作為重要支撐的,因此對部已有的網絡資源,要聯通網絡、整合資源、共享信息;二是,要認識到交通運輸專網建設的重要性,認清在各方巨大的信息流需求下,公網受制于帶寬和服務同質化的限制,無法很好地適應我行業的特點,因此建議建立專網為主、公網為輔、公專結合的網絡體系;三是要利用北斗二星的建設機遇,占領定位導航技術的制高點,發揮空間信息資源的戰略作用。
五、爭取在國際航運舞臺上的話語權、發展權。
盡管我國航運業開放較早,有較多的國際市場交往經驗,但是在國際航運市場上我們尚處在按照別人的“游戲規則出牌”的地位上。為扭轉這種局面,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利用好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更加重視我國海員隊伍建設,特別是高級海員的培養,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活躍在世界航運市場上的中國海員提升我國在國際航運領域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國內就業壓力。但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在航海教育、培訓機制上加快調整、加大投入,而且需要在海員權益保護、國民海洋意識培養等方面加大力度。二是加強對航運、船舶等方面相關法規、標準的研究和制定,爭取使我們的標準具備國際化的水準。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航運規則的制定,為我國航運發展贏得先機和發展空間。三是要開展研究在重要的海事國家派駐海事官,以保障我國海外的航運利益和海員權益。
六、創新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人才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干部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組織者和執行者。然而目前我行業的人才結構亟待改善,主要體現在“三個缺少”上:一是缺少院士資源,近年來盡管我國在公路、水路和橋梁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領軍型人才,尤其是院士隊伍建設上仍然滯后;二是缺少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新需求的前沿性專家,如物流、城市客運、綜合交通規劃、節能環保等方面的專家仍然短缺;三是缺少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維護、爭取行業和國家利益的人才,目前由我部培養派出的,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交通運輸領域組織內任職的國際性人才屈指可數,直接影響到了我國聲音在這些平臺上的傳遞和對于這些國際資源的利用。這些人才的培養、挖掘、起用都需要我們對現行的人才建設機制進行有效調整。同時,在干部隊伍建設上,也要在進入、培養、選拔和任用上進行積極創新。在進入上,來源要更廣泛,不能簡單以專業、學校、經歷作為標準,要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進入機制;在培養上,要重視基本黨性和基層實踐為重點的“兩基”建設,要注意梯隊建設,扎實做好年輕干部的培養;在選拔上,要更大力度地采取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在任用上,要重視干部的綜合適任能力培養,給其創造多崗位鍛煉的機會,不僅要使其懂業務、會管理、精通思想工作、善抓黨的建設,而且要其熟悉相關部門任務要求和運行特點。
七、水上安全監管理念需要更新。
隨著水監、救撈、海上搜救等體制改革的相繼完成,我部水上安全監管能力和水上環境保護有了質的飛躍,安全形勢相對較為穩定,水上環境保護也得到了重視。但是在成績面前,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這僅是加強了構成水上安全監管水平的主體的履職能力。而在客體方面,全民安全意識、環保意識較低的客觀事實仍然存在;在發展交通服務業方面,我們的安全制度也亟待完善。例如,郵輪經濟和游艇經濟的開發必須和安全保障相適應,兩岸海上空中直航之后對海峽安全監控和應急搶險機制建設,海上大面積油污染事故的應急搶險等必須加強。因此我們在強化自身安全監管能力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大全民安全、環保知識普及和社會安全文化營造的力度,從源頭管理的角度加強水上安全監管,促進水上安全的發展。
發展是硬道理,轉型是真功夫,創新是“撒手锏”,管理是軟實力。在新的機遇面前,我們只有選擇放棄,不能放棄選擇。
回顧30年前的改革開放,那是中華民族選擇后的一場革命,當前選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同樣也是一場革命,30年來的發展實踐雖然沒有使我們應有盡有、應無盡無,但我們取得的偉大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展望小康社會的愿景,面對挑戰,我們要應快盡快,應變盡變,在部黨組和李盛霖部長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一條主線”、“五個努力”的工作要求,同心協力,為建設水運強國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