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導企業運作 轉變發展方式成共識
2010-3-31 13: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市場萎縮、經營困難、利潤降低等局面,同時,也暴露出長期以來在發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可以說,調結構、轉方式,已成為擺在中小企業面前一個很現實而且緊迫的問題。
轉變發展方式成共識
中山大學企業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毛蘊詩通過長期對珠三角及臺灣地區企業的研究,提出了企業轉型升級幾條具體的路徑。他表示,企業轉型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立足點。我國作為最有活力的新興經濟體,在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升級模式的同時,應當找準自己的定位,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的企業升級之路。
李立新是浙江的民營企業家。他創辦的利時集團,以制造業起家,但是通過不斷創新和大力發展服務業,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在2009年,利時不僅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出口銷售總額同比增長11.8%,利潤增長30%,效益大幅攀升。
李立新說,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原有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在浙江這個民營經濟發達的省份,實現轉型升級、科學發展,已成企業家們當前的共識。
他表示,去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好處。要調整結構、推進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需要企業的自發行動,也需要政府的推動和制度設計的激勵約束。
創造“綠色GDP”
李立新企業所在的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就是政府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例子。一直以來,當地鑄造行業在每年創造近40億元產值的同時,也帶來了高污染以及職業病的隱患。為此,當地政府采用政策倒逼“拉下馬”、政策補貼“扶上馬”、政策兌現“送一程”的辦法,讓126家環保不達標的中小鑄造企業關閉轉產。盡管每年減少了20多億元工業產值、2億多元稅收,財政還拿出上億元對企業進行補貼,但此次升級優化了產業結構,為發展高新產業騰出了空間。
優化升級也成為李立新所在的利時集團的主動行為。利時以制造業起家,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利時累計投入1.2億元研發經費,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平均售價從原來的2美元增加至5美元;同時,積極進軍商貿流通業,形成了出口加工和商業連鎖并重的發展模式。
李立新表示,在轉型升級的挑戰和機遇面前,民營企業要做到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提高技術、人才、管理等創新要素的貢獻率,從原來以粗放、低端、低附加值、加工制造為主,轉到做研發、做品牌、做整合、做高端市場、做服務等能創造“綠色GDP”的道路上。
探索適合企業的升級之路
在毛蘊詩看來,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意味著要拋棄原有傳統產業,而是要利用高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傳統企業升級要以高新技術為發動機,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產品檔次和質量,提升產品附加值;并通過進行工藝流程技術創新,實現生產工序自動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也應注意從傳統產業中剝離、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比如,新加坡通過對服裝和家用電器等傳統產業進行技術革新、降低成本,取得了成功。
通過技術積累、能力演進,實現產業整體升級,是后發國家企業升級的一種較為普遍的選擇。空調行業為我國產業整體升級提供了典型范例,成為繼微波爐、影碟機之后中國企業戰勝在華外資品牌的第三類家電產品。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外資空調已集體落敗中國。即使是在外資一直擁有壟斷技術的變頻空調領域,國產空調的市場占有率也已超過75%。不僅如此,國產空調也早已開始到國外市場替代跨國公司產品。目前,中國空調已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中國空調已占全球產量的70%。
毛蘊詩表示,企業要主動開展系統的技術學習,不斷提升各個功能上的專業技能;從引進成熟技術、消化吸收,到模仿創新、合作創新,再到自主產品創新,實現企業、產業升級。
此外,企業應結合多種方式與多個市場,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升級路徑。諸如借助行業邊界模糊與產業融合,創造新產品、新需求、新企業、新產業;通過與發達國家先進企業聯盟合作,推動企業技術的跨越升級;跨越多重技術領域,實現產品功能、技術交叉,推動產品升級;立足全球,獲取(如并購)戰略性資產,實現企業跨越升級;大力發展節能降耗型企業,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淘汰、改造與升級等。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在“調結構”和“促轉變”中,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李立新表示,希望進一步完善政府的引導機制,發揮政府在轉型升級中的引導作用。具體來說,包括制定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發揮財政資金的扶持作用,擴大政策投入規模,圍繞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優化配置;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重點以經濟轉型升級為目標通過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對經濟發展工作進行科學引導。
毛蘊詩認為,政府應當完善配套服務體系,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他表示,當前,政府在投融資體系建立、公共研發經費投入及公共研發平臺建設、知識產權交易及保護、稅收等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政府應從規劃、策略、服務、手段等方面著手,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