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電子信息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步伐
2010-3-27 2: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會上提出,要優化產業布局,強化投資管理,做好有序轉移,建設先進的制造業基地和現代產業集群。尤其要大力推動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等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加快轉移。
事實上,實行梯度轉移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和必然趨勢。而且,電子信息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不但可以有助于推動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也為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升級換代帶來新的機遇。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電子信息產業由歐美和日韓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大國,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在區域布局上,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形成向東部沿海地區聚集的“半月形”結構。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由東部沿海加快向中西部轉移,已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重鎮。如重慶的半導體和計算機產業、西安的軟件外包產業、合肥的家電和液晶顯示產業、長沙的動漫創意產業等。如果把東部沿海“半月形”比喻成一張拉滿的弓,則產業的中西部轉移就像射出的箭,“拉弓搭箭”,梯度轉移將出現第二次高潮。它不但能從深層次上解決產業轉移這個問題,而且對我國中西部和東部沿海地區來講,是一個雙贏的選擇。為什么要這樣認識呢?
第一,實施產業轉移,能有效地壓縮企業成本。改革開放后,東部沿海的土地資源急劇減少,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以長三角及周邊地區為例,目前,江蘇的最低工資標準是680元,上海是690元,浙江是620元,而目前,中西部擁有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充沛的勞動力,例如安徽的最低工資標準為500元。按企業工資成本占總成本的10%~20%計算,企業從長三角地區轉移到安徽,即可減少25%左右的工資成本,可以為壓縮企業成本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同時,沿海地區制造業向中西部轉移后,還可以集中資源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促進東部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實施產業轉移,能大力優化產業結構。中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相比,有著勞動力成本和土地等資源優勢,可以大力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增加電子信息產業比重的同時也優化了自身的產業結構,為中西部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實施產業轉移,能防止人才外流。近年來,印度、越南等周邊國家在產業環境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產業轉移出現新的動態,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的步伐,可以防止周邊國家“挖墻腳”。
第四,實施產業轉移,不但能擴大內需,還能鞏固重點產業企穩回升勢頭。在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可以按部就班地在中西部地區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產業集群,提高落后產能企業和項目使用能源、資源、環境、土地的效益。
第五,實施產業轉移,能推動國家加快出臺鼓勵產業“西進”的具體措施,促進東西部產業和企業“對接”,從而帶動電子信息產業全面升級。目前,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還存在一些政策障礙。如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的積極性還有待發揮,體制機制創新力度還需繼續加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仍需進一步落實,國家各部委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加快推進。
第六,實施產業轉移,還可以推動落實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信貸支持。要引導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發揮信用擔保體系功能,支持金融機構為中小電子信息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服務。依托產業基地、企業孵化器等產業集聚區,擴大電子信息中小企業集合發債試點。
第七,實施產業轉移,還要落實優惠條件,降低商檢和物流費用,支持國外企業穩定在我國的生產規模,擴大投資。要加強產業基地公共基礎設施和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優化產業集聚區發展環境。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和功能優勢,加大打擊走私力度,促進電子信息產品研發、維修、配送及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雖然是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還存在一些障礙。如中西部地區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產業配套能力不足、投資環境尚待改善、產業轉移成本過高等現象。因此,雖然具有勞動力價格優勢和土地價格優勢,但是當這兩者價格的降低不足以彌補由于物流成本較高、管理成本上升、規模經濟下降所帶來的成本上升時,仍然會引起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上升,從而降低產品的競爭優勢,影響和阻礙產業的轉移。
現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確立了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的重要地位,為了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著力提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強化核心基礎產業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經營規模和國際化運營水平,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往更高層次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