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兩型”路為長株潭綠心繞道
2010-3-26 14: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昨日上午8時不到,家住暮云鎮南塘安置區67歲的師娭毑,和周圍其他居民來到芙蓉大道(長潭段)、紅易大道現場觀看通車盛況,她開心地說,大路經過她家門前,出行方便多了。
芙蓉大道和紅易大道的建成不僅使長株和長潭之間比原來減少1/3的通行時間,更重要的是,這兩條道路完全體現了“兩型”理念。昨日,相關施工人員就為記者揭開了這里的“兩型” 之秘密。
芙蓉大道
為減少對昭山破壞改線路
“芙蓉大道在設計、施工組織和材料、工藝的使用,充分考慮了‘兩型’要求。”施工人員告訴記者,為減少對昭山生態綠心的破壞,盡可能保護原有植被和生態系統、水系,修改了芙蓉大道全線沿原107國道拓寬改造的設計,調整為從趕鹿坡建設鐵路跨線橋對接長沙段的方案。
而從節約土地資源的角度出發,沿原107國道拓寬改造,按60米寬計可節約土地5000多畝。
在施工組織上,對原107國道路邊的一萬多株樹木進行移栽,在綠化帶內設置文化石,建設芙蓉大道文化走廊,彰顯了湘潭文化特色。
工程人員表示,在材料和工藝的使用上,一是注重施工工藝的精細化處理,舊路材料的有效利用,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二是采用道路兩旁建設管溝的辦法,將以前分散埋設的管線、管網一并納入地下,既節約了投資成本,又有效避免了道路建成后多次重復開挖;三是采用大交通量下的城際快速干線公路瀝青砼路面的合理結構形式和材料工藝。
紅易大道
比計劃節省資金6億多元
紅易大道在項目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嚴格按“兩型”要求優化方案,盡可能沿現有蓮易高等級公路和緊鄰老320國道進行提質改造、新建主線或匝道,既增加了通行能力又節約建設成本。該路實際征地約20公頃,比計劃少征57.3公頃,實際投資5.4億元,比計劃節省資金6億多元,最大限度節約了耕地和建設資金。
施工人員透露,紅易大道是凸顯“兩型”特色的樣板路。普遍使用節能降耗的建材、設備和工藝,減少物料消耗,循環利用資源。田心立交至青塘段沿線路燈全部采用風光互補型太陽能照明燈,新建的立交橋、中小型橋梁照明采用LED新能源照明燈,年可節約電費近200萬元。
而邊坡首次采用國內外最先進的“厚層基材噴播”景觀提升技術,在從東北調入的腐質土壤上,雜播北方花草種子和南方種子。即使在冬天,紅易大道兩邊坡上都將呈現姹紫嫣紅竟相綻放的美景。另外,為減小路面摩擦和噪聲,首次全線采用路面新技術,增強了防滲水性能,延長了使用壽命、也減輕了噪音污染。
兩條大道
讓四個示范區互動
芙蓉大道和紅易大道的建成,對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將起到什么作用?昨日,省“兩型辦”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城市群五個示范區將有四個示范區因此而相聯。”
“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位負責人表示,一是縮短了三市時空距離,兩條干道都是按照城市道路的等級標準建設,突破了城際公路交通范疇,長株和長潭之間,都比原來減少1/3的通行時間。
二是推進三市交通公交化。城際干道沿線將設立公交站場,開通城際公交,極大地方便百姓出行,降低通行成本。
三是促進沿線地區開發。兩條干道可惠及沿線17個鄉鎮(街道)、625平方公里、60萬群眾的生產生活,推動供氣、供水、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還可增強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五大示范區中的云龍、天易、昭山、濱湖四個示范區聯系,推進各組成互動。
株潭市民感覺長沙越來越近
昨日中午,正駕車準備從株洲河西上高速去長沙的株洲市民王先生,接到朋友電話說紅易大道全線通車,他立馬改走紅易大道。“一來一回可以節約40塊錢”,他這樣告訴記者。
王先生的兒子在師大附中讀書,以前他去看望孩子都喜歡開車走高速,但每次40元過路費讓他感覺有些不爽。現在走紅易大道,路況好,道路寬,到長沙后直接經芙蓉路上二環就可到師大附中,感覺又快又方便。紅易大道的開通,拉近了眾多與王先生一樣的株洲市民和長沙的距離。株洲市交通局有關人士介紹,紅易大道株洲段起于蓮易高等級公路芭蕉嶺隧道西洞口,止于株洲與湘潭交界處的青塘,全長19.2公里,全線按城市快速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80公里。該人士表示,紅易大道株洲段彰顯了“科技、生態、景觀、民生”四大特色。紅易大道株洲段原規劃新辟一條道路,主線需要征地1300余畝,工程總造價達到10多億元。經過反復調研,結合實際將建設方案調整為部分利用既有蓮易路進行提質改造,共節約用地1000余畝,節約建設資金6億多元。
在建設過程中,株洲方面充分利用科技含量較高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提高了該公路的科技含量:路燈照明采用風光互補太陽能和LED節能燈具,年節約電費近200萬元。首次引進日本生物工程技術和設備,邊坡覆蓋的土壤都是采自東北大興安嶺一帶的腐質土壤,里面拌和了十余種北方、南方草種,采用“厚層基材噴播”技術,用高壓噴槍將和有種子的土壤噴上邊坡。今后,無論春夏秋冬,公路兩側邊坡能保持四季常青、生機盎然。專家表示,這種技術在我國南方還是第一次使用。
設計上,紅易大道株洲段充分利用了沿線縱深的自然景觀和田園風光,注重新栽植被與現有周邊生態植被相協調,體現層次感,突出以綠為美。在植被選擇方面,結合本地土壤、氣候特點,盡可能選擇樟、柏等當地樹種,既考慮品種的多樣化,又利于節約種植和管養成本。工程建設所產生的數千噸水泥渣、石渣和廢土等廢棄物,全部選擇遠離城市人群住居地,進行了無害化深埋。為實現公路與沿線景觀融為一體,城外路段充分利用現有山景、水景,以大尺度景觀為主,城區段則以精致、細化為主。
芙蓉大道紅易大道建設創下四個紀錄
芙蓉大道、紅易大道是長株潭“七縱七橫”城際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省綜合交通體系建設2008—2009年的“一號工程”。昨日,記者沿著這條號稱“三湘第一大道”的長株潭城際新干線進行采訪,從政府相關部門到施工單位,從拆遷戶到沿線群眾,在采訪中我們發現,這條成“人”字型的城際新干線在建設過程中創造了很多紀錄。
政府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芙蓉大道、紅易大道的建設,將大大增強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長極的輻射帶動作用。正因為這兩條道路在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特別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將其列為2008—2009年全省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一號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擔任工程建設指揮長,省委書記張春賢,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等多次到工地考察。
湘潭市成立了以市長任指揮長、三個副市長任副指揮長,26個單位和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長株潭交通網絡湘潭建設指揮部,湘潭市交通局更是把辦公室搬到了工地,就一項工程,成立如此強有力的指揮班子,在湘潭歷史上實屬罕見。
征地拆遷創高效管網搬遷辟新途
芙蓉大道湘潭段、紅易大道湘潭段是對107國道、原320國道拓寬改造升級,房屋拆遷量大,協調難度大。由于工作扎實,2008年8月10日啟動芙蓉大道拆遷,20天時間拆遷房屋895戶,騰地921畝,占總拆遷任務的80%多。
管線搬遷是芙蓉大道、紅易大道建設的一大難題。涉及電力、自來水、電信、國防光纜、燃氣、廣電等13家單位。為方便協調工作,采取了“誰家的孩子,誰家抱”的原則,并通過聯席會議的方式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制定了在道路兩旁鋪設綜合管網,將原有桿線、管網、光纜一并納入綜合管網的管線搬遷實施方案,避免了道路建成后的重復開挖,實現了多贏。
短時間內融資11億元
芙蓉大道湘潭段13.4公里,紅易大道湘潭段4.089公里,總投資12億多元。省政府補助資金才1.1億元,缺口達11億元左右。
為破解資金難題,湘潭市創新資金的運作模式:投資商先行支付征拆資金和前期費用,然后帶資建設,建成后按政策獲得回報。這樣把工程建設的壓力分攤到業主、投資商、施工方,通過多方的共同努力,最終實現多贏。先后與10多家投資商進行接觸、洽談。2008年8月,長沙金城房地產開發公司率先融資3.6億元建設芙蓉大道二標段5.8公里。
2009年5月,組建了湘潭市“兩型社會”投融資債務管理中心,以市直國有資產為擔保向銀行融資,確保了芙蓉大道、紅易大道所需的建設資金,有效突破了資金的瓶頸。
創湘潭交通建設速度之最
根據設計,芙蓉大道、紅易大道湘潭段共有土方221萬方,石方100萬方,需要搬遷各類電桿230根,改造、遷移或維護各類管線總長度達200多公里,需要建設17公里多的綜合管溝、近3公里護坡和擋土墻,需要完成80多條總長達10多公里的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出入的對接道路建設、總長達10多公里的水渠、水系恢復任務。要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內完成,艱巨的任務,施工的難度可想而知。
各項目部、施工單位則抓住施工有利季節,加班、加點、加設備,多工序同步推進、交叉作業、夜間作業,強化項目建設各類要素保障,形成全路段、多環節、大規模加快建設的局面,確保了2009年底試通車,創造了湘潭道路交通建設史上的速度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