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結合產業 復興內河航運
2010-3-25 16: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浙江正在加快推進內河航運復興工程,內河航運‘十二五’規劃正在制定中。我們將積極貫徹張德江副總理關于加快發展內河航運事業的指示精神,加快推進浙江內河航運復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王德寶日前表示。
呼應三大戰略
發展低碳內河航運
“九五”以來,浙江內河航運取得較快發展,遍布境內的八大水系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內河航運在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地位日益明顯。截至2009年底,浙江共有內河航道9700多千米,在水運運量、船舶噸位、吞吐能力和碼頭建設等方面均居全國中上水平。
在王德寶看來,目前,浙江發展內河航運更加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首先,發展浙江內河航運是呼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戰略的需要,浙江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南翼,這種呼應不僅體現在沿海港口,還應包括內河體系,做到江海直達,降低運輸成本。其次,發展浙江內河航運是呼應長江戰略的需要,浙江密集的內河航道網可以連通長江,實現江海聯運、河海直達,從沿海四個港口通過內河進入長江。再次,發展浙江內河航運是呼應沿海戰略的需要,復興浙江內河航運必須和沿海產業帶發展相結合,優勢將更加明顯,效果將更加突出。
沿河產業帶積聚
綜合社會效益顯著
“九五”以來,浙江內河航運建設投入約180億元,極大地改善了基礎設施水平,為內河航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投入的加大,綜合社會效益日益明顯。
王德寶認為,內河航運具有大運量優勢,而浙江作為資源小省,原料、市場兩頭在外,需要大進大出,因此,發揮水運資源大省優勢,提升浙江綜合社會效益,就顯得尤為重要。
發展內河航運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浙江水運運量無論是沿海還是內河都居全國前列,由于水運成本低,節省土地成本等綜合效益相當明顯。在浙江,內河成為電煤等大宗重要物資的主要運輸通道,也是沿線企業大宗原材料等物資的交通大動脈。比如京杭運河沿線分布著大量物流、工礦企業,由于較低的運輸成本,形成了沿河產業帶,對社會綜合效益的影響可見一斑。
談及浙江內河發展取得的成績,王德寶告訴記者,“九五”以來,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按照交通運輸部統一部署,持續加大對內河航運發展的投入,實施航道擴能改造和運力結構調整,累計完成內河航道投資約180多億元,新增高等級航道450公里,新增吞吐能力3500多萬噸。
強化政策機制保障
突出重點規劃先行
談到浙江內河航運發展面臨的挑戰,王德寶表示,雖然近年來浙江內河航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制約性因素。由于內河航運建設周期長、牽涉面廣、直觀效應不強等原因,全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對內河航運的認識不足,造成基礎設施有效供給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缺少融資平臺;二是由于占補平衡難以解決等因素,造成供給土地緊張;三是水資源缺少綜合利用協調機制,難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內河水資源。
為解決上述問題,王德寶建議,必須加快構建政策和機制保障。他建議中央盡快出臺操作性強的指導性意見,全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提高對內河航運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統籌協調安排土地,保證內河航運基礎設施投入。同時,從綜合運輸體系角度著眼,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中央、省、市共同參與搭建融資平臺機制。
下一步,浙江將按照“突出重點、帶動一般”的原則,加快發展內河航運。以加快國家級高等級航道提升、改造為重點,加快京杭運河浙江段“四改三”改造,同江蘇段相銜接。加快錢塘江中上游航道復興步伐,以溝通京杭運河、杭甬運河為目標,實現“山海協作”框架下的江海直達,帶動錢塘江中上游衢州、金華沿線地區物流園區、沿河產業帶的發展,進而拉動兩地經濟發展。杭甬運河將以溝通寧波—舟山港為目標,實現江海直達。加快甌江航道復興開發,打通麗水出海通道,實現浙南地區江海直達,拉動麗水沿線經濟發展。加快杭平申線改造、提升,加強船型及橋梁結構研究,因地制宜,使嘉興乍浦港成為杭州的出海口,實現河海聯運。進一步完善內河航運發展規劃,將內河航運發展與沿河產業帶、物流園區建設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相結合,盡量減少短駁,力爭實現內河物流園區和場站、鐵路站點門對門,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在交通運輸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浙江內河航運將迎來發展的春天”,談及浙江內河航運發展的未來,王德寶信心滿滿。他透露,擬定中的“十二五”規劃把以京杭運河為主軸、全面提升浙北航道網和浙東航道網、全面推進錢塘江和甌江航運開發放在了重要位置。屆時,將實現浙北航道成網,等級匹配;浙南航道成線,通江達海;浙西復興錢塘江中上游,西向直通鄱陽湖達長江;浙東杭甬運河溝通寧波—舟山港,破解內河航運瓶頸。一幅壯闊的浙江內河航運發展藍圖正日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