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要提高維權意識
2010-3-25 1:4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王若懿
又是一起“說不清,理還亂”的糾紛。到底是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誰也搞不清楚。亂就亂在,快遞在行業新規面前,缺少執行力度,而消費者在自我利益保護面前,同樣缺少維權意識,從而導致了這樁“責任方難尋”的事件發生。如果,快遞企業能夠很好地執行“先驗貨,后簽字”的規定,興許不會攤上這個不清不楚的糾紛事件;如果,梁先生的家人堅持當面驗貨,這個糾紛也就會理出頭緒,不會在白白遭受損失之后,還得不到賠償。
其實,早在2008年頒布的《快遞業服務標準》中,便對快件簽收作出了“快遞服務人員將快件交給收件人時,應有義務告知收件人當面驗收快件”的要求。但快遞企業在實際業務運作中,往往將這一條要求拋到腦后,或者拒不執行。究其原因,無非是存在僥幸心理,在遇到上述糾紛事件時可以將自身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因此,某些快遞企業便大力主張先簽字后驗貨,在這些企業看來,只要消費者的大名一簽就萬事大吉,哪怕箱包里的貨物“粉身碎骨”都與己無關。不過,上述物流糾紛的頻繁發生,一方面與快遞行業缺少規范有關;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缺少維權意識,也間接助推了此類現象的發生。
眾所周知,維護個人消費權益,是每一個消費者必備的常識所在。因為,維權的意義在于,在保障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更加有效地約束企業行為。而在快遞接貨驗收過程中,有的消費者由于不了解“先驗貨,后簽字”的規定,只要貨來了,便先簽字接收;有的消費者則完全是圖省事、怕麻煩,不愿一件一件地當場驗收。試想,上述糾紛事件中,如果收貨方能當場堅持驗貨,而不是聽取貨站的一面之詞,那這起糾紛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至少誰是誰非總能說得清。因此,作為商品交易過程中,重要角色的扮演者,消費者強化維權意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這不僅關系到消費者的個人利益,在促進行業良性發展方面,也是一劑能起到“監督、規范”作用的良藥,斷不可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