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采購資訊

政府采購汽車新政將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列為重點

2010-3-24 20: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近年來,幾乎每年公務車采購的支出增長率都在20%左右,預計今年政府公務車采購的金額可能會突破1000億元。隨著市場上汽車品牌的逐漸增多,公務車采購也呈現多元化。去年6月公布的中央國家機關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中,自主品牌車型入圍比例已達50%,且排量大多在1.5至1.8升。排量區間進一步下移,是當前公務車采購的一個顯著特點。此外,新能源車將成為今年政府采購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政青睞自主品牌   
據悉,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起草《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更新管理辦法》,新辦法有望進一步降低公務車的采購門檻。一般公務車的排量從2.0升降低到1.8升,價格從25萬元降低到16萬元。新方案將主要向自主品牌汽車傾斜,尤其集中在一般公務車范圍內。    
就在今年1月份,《政府采購法》實施近八年后,以征求意見稿的形式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重新修訂。其中,新政策有望對“國貨”的定義加以明確。對此,公開征求意見的《條例》以專門條款給出了初步定義:《政府采購法》第十條所稱本國貨物,是指在中國境內生產,且國內生產成本超過一定比例的最終產品。    
從去年年初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到此后的相關場合,國家有關部門都多次強調,今后各級政府和公共機構配備、更新公務用車,都要大幅增加自主品牌車型,并明確提出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   
自主品牌加緊布局    
去年年底,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各級政府和公共機構配備、更新公務用車,自主品牌汽車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的議案后,如沐春風的自主品牌加快了針對政府采購市場“排兵布陣”的步伐。    
奇瑞對旗下的不同產品進行了相應的市場細分。東方之子、瑞虎側重工商、公安等執法部門用車,A5側重一般政府部門用車,新推出的高端產品瑞麒G5以及即將上市的G6則作為省市領導用車。同樣,江淮也對產品進行詳細的定位,然后制定了相應的推廣策略。賓悅開拓的重點是縣級市、鄉鎮等基層政府領導用車,同悅的重點是基層政府一般用車。    
以往在政府采購方面著力不多的長安汽車,也在今年年初成立了大客戶部,下設5個分部,今年的銷量目標是12萬輛,其中公務車采購、行業采購兩個部門都是專門針對政府采購。民營企業同樣看好這一機會,為了利于開拓公務車市場,比亞迪今年將推出5款10萬元以上的新車。    
節能環保是長期趨勢    
除了自主品牌車型入圍數量增加以外,新能源車的采購也將成為今年政府采購汽車的重要一環,部分車型入圍采購清單,成為政府采購向新能源汽車傾斜的重要導向。   
雖然新能源車在節能環保等方面具有諸多優勢,但高成本和配套設施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其市場化進程。而新能源汽車進入公務車采購范圍,則有利于國家推進新能源汽車戰略。此外,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在政策及資金補貼方面的扶持,今后還將有越來越多的節能環保型汽車走向公務車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保護民族工業等各種政策目標的實現,政府采購都可以從中發揮積極作用。    
希望中亦存憂慮    
但是,部分自主品牌企業對于此次新政出臺后能否真正受惠依然心存疑慮。首先,自主品牌如何界定,沒有明確界定,很難保證50%的比例落到實處。在2009至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中,共有38家汽車企業。其中自主品牌21家,車型達到60多款,所占比例超過50%。但從反饋看,沒有幾家企業因此獲得大筆訂單。    
其次,50%的比例如何界定。在每年的政府公務車采購中,雖然轎車占大頭,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工程用車、皮卡、MPV等車型。如果不分車型,只是籠統規定總量不少于50%,自主品牌轎車在政府采購中很可能沒有多大提升余地。如果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采購的轎車、SUV、MPV等乘用車產品,采購自主品牌金額均不得低于50%,才有可能保證自主品牌得到實惠。   
除此之外,隨著更多的自主品牌企業盯上政府采購這塊蛋糕,競爭也會日益激烈,甚至可能出現相互壓價的惡性競爭。按照目前各級地方政府采購汽車產品的招標細則,汽車價格因素所占的分數比重最大,其次是服務、供貨及時、品牌等。在目前以車價為主要考量因素的招標評分體系之下,難免會出現擾亂市場秩序的現象。   
有業內人士則擔心,現在全國幾乎一半大省份都有自己的汽車企業,政府采購過程中難免會搞地方保護主義。所以,國家出臺相關傾斜政策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獲得發展最終仍然要靠自身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才是根本,惡性競爭擾亂市場的行為應當通過出臺相關政策細則予以規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