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物流誰主沉浮
2010-3-22 1:3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實習記者 曹亞慧
還有哪個區域的醫藥市場,沒有被外資企業滲透?
新年伊始,隨著中國醫藥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正式啟動。國人陡然發現,中國醫藥市場這塊肥田,越來越多地冒出外資的參天大樹:輝瑞、諾華、東邦等;或者是被嫁接的合資樹:九州通、哈藥等。
控制了一個產業的主要流通脈管,就等于控制了一個產業。
今日來華的外資醫藥巨頭,已經不只是找代工企業,而開始對中國醫藥流通企業鯨吞蠶食,掀起一場場兼并重組浪潮,悄然改寫中國醫藥流通市場格局。從最初設立藥品生產基地,再到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經營整體轉戰,龐大的中國醫藥流通脈管里,越來越多地流淌外資血液。
屢被 “斬首”
自2004年12月起,中國全面對外開放藥品分銷領域。就在當年,國內醫藥生產和流通龍頭哈藥被外資“斬首”。2004年末,美國華平投資集團等機構,聯手收購哈藥集團55%股權,創下第一宗國際并購基金收購大型國企案例。
被“斬首”的中國醫藥流通龍頭越來越多:2007年1月,歐洲聯合博姿有限公司屬下聯合美華有限公司通過股權受讓與增資,持有廣州醫藥50%股權。緊隨其后,2007年5月,上海醫藥以股權轉讓方式與日本第二大藥品流通企業日本鈴謙株式會社合資組建上海鈴謙滬中醫藥有限公司,主營藥品分銷業務,雙方各持50%股份。這兩場大的并購事件震動了中國醫藥商業領域。
成立于2000年的九州通集團是僅次于國藥集團和上藥集團,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醫藥流通及物流企業。九州通以快批模式在業內迅速壯大,銷售規模迅速膨脹,并進而涵蓋到零售連鎖和醫藥電子商務領域。目前,九州通在華中、華北、華南、華東、西北、西南均有布局。早在2004年,九州通便開始了與境外投資者接觸。
2007年6月,九州通獲得了荷蘭發展銀行,德國發展銀行,惠發、惠理基金,伊藤忠,東邦藥業,日本AI基金共7家機構共6000萬美元的私募股權基金。7家機構中3家日本企業中,日本東邦藥業一直派人常駐九州通。
“醫藥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獲取資本的渠道相對狹窄,在極速擴張情形下,對資金的需求大,同時也是發展過程中引進外資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的需要,所以這些企業開始借助外資來發展。”沈陽藥科大學教授陳文玉說。
外患內憂
隨著外資資本的不斷進入,帶給醫藥市場的不只是利潤和刺激,也有隱憂。目前國內醫藥流通市場正在被各類外資企業曲線滲透。外資進入初期,在中國設立的主要是生產基地和營銷基地,把研發基地放在海外市場。而近年來,外資開始在中國設立研發基地,從上游強化供應鏈控制。瑞士羅氏2005年宣布在中國設立全球第五家研發機構。
與此同時,外資還進行多面切入:一方面,外資在國內設立工廠。據了解,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國醫藥公司都在中國設立了合資工廠。另一方面,外資對新設立的合資企業開始了控股運作;跟著外資在中醫領域擴張。
目前,國際中藥市場大部分被日韓企業占領,日本產品占80%,韓國占10%。日本人稱中草藥為“漢方藥”或“植物藥”,近年來開始不斷布局中國本土中醫藥市場。
此外,為了強化銷售外資企業還向中國醫療單位派送宣傳產品的醫藥代表(MR)。作為日本第二大醫藥分銷企業——鈴謙株式會社先設立中國科,選派一批資深人員進入中國精心挑選合作伙伴,推進合作項目,最后走向合資。
對比外資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國內醫藥市場目前的混沌格局更是為人堪憂。
當前我國醫藥流通領域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北京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行政副總經理陳燕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一方面,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嚴重,特別是在各省市的醫療機構藥品招投標和基本藥物配送商遴選方面體現明顯。另一方面,部分小企業倒賣稅票、無票銷售現象依然猖獗,既擾亂了市場的正常運營,又逃避了應繳賦稅,還會帶來假劣藥風險。”
沈陽藥科大學教授陳文玉,對此表示認同,他提到:“目前由于國內醫藥市場集中度不夠,缺少行業引導,很多小企業通過非法的競爭手段卻生存的很好。”
目前中國醫藥流通企業正面臨著國內市場的無序和外資夾攻,以及由于各地政府的醫藥領域的重復建設、跨省采購面臨地方保護主義,甚至部分企業的惡性競爭。內資企業一方面參與自身發展競爭,另一方面在與外資競爭,也在與市場的無序競爭相抗衡。
引導規范
據商務部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3萬多家,藥品零售企業36萬多家,藥品生產企業共有4702家。由于國內醫藥流通企業數量過多,藥品流通行業管理比較薄弱,資源配置不盡合理。
陳文玉認為:“首先是醫藥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其次是中國的醫藥流通企業受招標采購影響太大,由于缺乏對某些醫藥企業必要的限制,行業秩序混亂。”
2009年12月2日,商務部、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藥品流通行業管理的通知》,商務部接管醫藥商業后。針對當前醫藥行業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的問題,2009年12月25日,商務部牽頭,與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共同啟動醫藥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國家、行業、地方、重點企業在內的分工合作、協調運轉的產業損害預警體系。
在今年“兩會”上,醫藥流通領域改革也成為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代表委員在聯合提案中指出,要嚴厲打擊地方保護主義,形成全國的統一市場,提高醫藥流通行業的集中度和行業的物流技術水平;鼓勵支持現代醫藥物流企業;盡快出臺國家現代醫藥物流企業認定標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部分現代化民營醫藥流通企業機會、資金、政策方面都還處在劣勢。而且受大醫療市場招標限制影響大,二級以上醫院的配送多被國有醫藥企業占據。
對此,今年兩會上業界有人呼吁,實行國有民營一視同仁的政策待遇;在產業政策上,針對采用現代醫藥物流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各省級政府在選定藥品配送商資格方面,應當給予采用現代物流的企業優先選取的政策,以促進行業技術水平的升級,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在新醫改下,醫藥流通領域的一場變革已不可避免。
決勝未來
2月21日,商務部印發《關于做好2010年藥品流通行業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而且一系列的舉措將陸續出臺,醫藥商業標準也會陸續面世,其重點內容在于加強行業管理并提高集中度、減少中間環節、鼓勵企業自發兼并重組等。按照扶優扶強,提高行業集中度和流通效率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藥品流通企業兼并重組,發展現代物流,鼓勵企業做大做強。
北京群英偉業醫藥培訓有限公司董事長、醫藥培訓師岳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前醫藥流通領域的主要薄弱環節在于各自的市場配送份額過于分散,無論省會城市,還是地級市,乃至縣級市場,能在當地的配送市場里占到60%份額的醫藥物流公司都很少;這就需要行業中的大中型醫藥物流公司抓住‘新醫改’的機遇,對中小型的醫藥商業公司進行重組或兼并,先做大,進而做強。”
政府行政能力增強會加快推進醫藥行業的改革。陳文玉認為:“對于醫藥商業企業來說,政策利好,尤其體現在對招標制度上,以前醫藥行業采用的是市場化招標采購,而新醫改后采取以省為中心的政府招標采購,這將打破醫藥市場存在的某些保護主義。”
陳文玉還表示,醫改政策鼓勵大企業對小企業的兼并重組,淘汰一些小的達不到市場要求的小企業,有助于大企業變大、變強。特別是會改善醫藥流通大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小、利潤率不足2%的狀況。在政策引導下預計國內上規模的大企業可以提升市場份額的20%~30%,要達到50%就是行業的一個良好的狀態,這個上升空間是很大的。
目前中國醫藥領域排名靠前的企業受政策鼓勵都紛紛開始加速布局。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先后完成了與石家莊市政府和成都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強與華北制藥在內等著名醫藥工業企業的戰略合作,與此同時,國藥將通過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完善其在西南地區的產業布局。“新醫改方案出臺為九州通藥業進入普藥配送市場提供了機遇,這將打破國企壟斷大醫院配送市場的格局。”北京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行政副總經理陳燕武說,會抓住機遇進軍大醫療市場。此外,九州通目前還著力打造國內先進的醫藥電子商務,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醫藥供應鏈體系。
岳峰分析說,“新醫改”后的醫藥物流配送的大格局將會顯現,那就是醫藥物流的主流配送回歸國有背景的醫藥商業公司。隨著更多企業被整合入國藥和九州通,醫藥流通領域或出現現代化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