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的雙贏局面正在逝去
2010-3-22 1:1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特約評論員 赫榮亮
每一年,鐵礦石市場都在上演這樣的輪回,現貨礦價上漲,鋼廠上調出廠價格,最后,在反復拉鋸戰下,雙方達成長協礦價。
歷史驚人相似,只是今年大幕開啟得稍早一些。2月末,63.5%印度粉礦天津港報價每噸140~142美元,比2009年力拓與日韓達成的長協礦價高出一倍以上,比春節前的價格也高出了約10美元/噸。同時,國內鋼材價格也在爭議中上漲,寶鋼上調3月份鋼材價格后,河北鋼鐵等各大鋼廠也紛紛上調出廠價格。
誰在操盤現貨礦石市場,很明顯,是國際礦企。礦企利用手中籌碼,不停地挑戰中國鋼企的價格底線,先是媒體放風,后是要挾漲價,這樣的把戲,礦企玩弄得駕輕就熟。
現在,要挾變成了現實,近日,三大鐵礦石廠商尋求將年度合約鐵礦石價格調高50%。礦企憑什么如此強勢?憑的是手中最硬的王牌——鐵礦石70%的占有率。
國際礦石巨頭通過減少鐵礦石發貨量,來助推現貨礦價上漲。國際礦石市場運輸量下降,反映鐵礦石運輸市場景氣程度的波羅的海海岬型指數(BCI)出現連日下跌,3月1日,BCI 指數收于3163點,創年內新低,比2009年的高點大幅跌去六成以上。另據進口鐵礦石成交報告顯示,2月份的最后三個交易日,成交量比上月同期下降8.3%。
鐵礦石談判,名為談判,實質為供貨協議商談,不是賭博的零和游戲。通過合作,雙方都能獲得額外收益,實現“雙贏”,是“正和博弈”。在鐵礦石這條產業鏈上,無論是礦山開采,還是鋼鐵冶煉,都需要有穩定的下游采購和原料供應保障,加上運輸、倉儲環節,市場風險很高,只有上下游聯動,創造相對穩定的經營環境,雙方緊密合作,才能在風險較大的市場中存活下來。在這個背景下,礦山與鋼廠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鐵礦石談判,幾十年來雙方一直堅持著。
但目前,鐵礦石談判的雙贏條件正在喪失。一方面,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導致鐵礦石需求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兩拓聯系緊密,令國際鐵礦石壟斷程度進一步提高。鐵礦石市場需求增長且趨于分化,而賣家向壟斷方向發展,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導致合作基礎遭到破壞,鐵礦石長協談判面臨瓦解。
現在,國際礦山的目標更為直接,就是抬高長協價格,向現貨礦看齊。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利益分配適當與否,是保持鏈條上各個環節能夠順利協作的前提。壓縮別人的利益,抬高自己的利益比例,終究將破壞整個供應鏈,而這,正是鐵礦石談判面臨的困局。但長協礦同樣有風險。在現有國際礦石市場交易環境下,國際礦企把現貨礦市場當成了長協礦談判的最有力砝碼,大力推漲現貨市場,隨著賣方要價的進一步拉升,長協礦價格不斷上漲,其市場風險也一步步增加。
長協礦的另一風險,來自于現貨礦市場的大幅波動。國際礦企通過惜售、控制海運市場等方式,大力推高春季現貨礦價格。待年度長協礦簽訂后,各大礦企必然要釋放春季壓抑的生產能力,而作為上市公司,執行公司年度計劃,將成為公司管理層的任務,礦石企業釋放產能,會為后期現貨市場埋下大幅下行隱患,甚至出現低于長協礦的可能。資料顯示,國際鐵礦石企業均有擴產計劃,2010年,必和必拓的西澳鐵礦石產能擴至1.55億噸,新增產能在20%以上,今年另一重要礦石供應商力拓也有增產安排,計劃增產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