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兩會代表委員建言農產品流通和食品安全

2010-3-20 15:3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本報記者范云兵
    今年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除了關注房價、醫改、教育等老問題外,農產品的順暢流通和食品安全亦成為討論的焦點問題。希望國家能夠出臺政策、加強監管,不再出現“廣西香蕉滯銷”、“陜西蘋果喂豬”等事件,市場不再出現“三聚氰胺”、“毒豇豆”等產品。
    農產品流通:建立現代批發市場體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要“支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推動生產與市場對接”。
    當下,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和農校對接是市場體系建設的熱門話題,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生產與市場對接”,更令人深思。
    在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商丘農產品批發市場董事長喬彬看來,農超對接代替不了農產品批發市場,因為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量很大,其在我國農產品流通中的樞紐和中心地位不會動搖。他介紹說,僅商丘一個市場每天就能銷售800多噸橘子、500多噸香蕉、1500多噸甘蔗和200多噸菠蘿。一個超市能賣多少噸?關鍵是批發市場能直接輻射到區、縣、鄉二級市場和農貿市場。
    而更令喬彬擔憂的是,近幾年來,在一些城市和地區,當地政府和一些資本運營商受利益驅動,未執行既定的市政建設,統一規劃及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安排,近距離甚至零距離盲目布點,重復建設同類市場,形成市場之間的惡性競爭,或出現“有場無市”,造成土地資源和資金的極大浪費。
    喬彬等30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了關于盡快制定《農產品批發市場法》的議案。在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和發展進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導致市場布局不夠合理、市場功能不完善、運行不規范、農產品流通效率低等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錢克明將“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規劃、立法和政府支持”作為呼吁的重點。他說,不少中西部地區特色農產品專業化生產已初具規模,但缺乏市場體系的有力支撐——農民發展生產的風險大,缺乏后勁,造成了特色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以及滯銷積壓頻繁發生。
    他提出,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加大政府對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的扶持力度,重點幫助市場建立完善質量檢測、安全監控、冷藏保鮮、物流配送、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推進市場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的現代化。
    此外,民進中央近日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加強優勢農產品區域批發市場體系建設的提案》。民進參政議政部部長聞連利介紹說,現在上海、北京等銷地批發市場發展水平較高,但在農產品產地,特別是中西部農產品產地的批發市場狀況令人堪憂。
    提案中列舉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投入和積累仍然不足,缺乏區域性的產區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特別是鮮活農產品優勢產區市場;二是地區發展不平衡,70%的市場在東部,中西部僅占20%和10%,特別是中西部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發展明顯不足,經常出現“豐收卻難賣”的問題;三是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特別是中西部優勢產區批發市場的設施簡陋,一部分產區批發市場缺乏信息服務、冷藏保鮮、冷鏈物流和垃圾處理等配套服務設施;四是產區批發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不健全,給消費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潛在的嚴重威脅;五是國家沒有統一的關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法律法規,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性質、地位不明確,市場稅費負擔過重,有關合法權益缺乏保障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為此,民進中央建議:國家設立鮮活農產品優勢產區批發市場專項,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優先扶持市場交易設施、儲藏保鮮設施、冷鏈設施、電子結算系統、質量和安全檢測檢驗系統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優勢產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投資力度和相關政策扶持力度,要完善市場建設和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降低農產品交易和流通成本,降低土地使用稅,用地按照工業用地使用稅對待,用電用水價格實行農業用電用水價格政策,保鮮庫的制冷設備納入國家農機具補貼;扶持發展鮮活農產品新型流通業模式,積極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健全完善鮮活農產品市場質量安全檢測功能,推行鮮活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和追溯制度;抓緊制定《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條例》,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與運行納入法制軌道。
食品安全監管:確保分段不斷檔
“三聚氰胺”和“毒豇豆”事件,不但讓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兩會”最為炙手可熱的焦點問題,也讓食品監管的分段管理問題被擺上桌面。
    全國政協委員、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認為,目前各分段監管部門只對“從田頭到餐桌”全過程的某一環節承擔監管職責,“各掃門前雪”,導致協同不足。如食品標簽、標準更新、生產規范、流通管理等諸多方面,相關部門各有不同理解,很難協調,對彼此出臺施行的規章、公告不了解、不認可,搞得企業無所適從。葛俊杰提出,管理部門應打破部門圍墻局限,資源整合共享,保證“從田頭到餐桌”全過程無縫、高效監管。
    全國人大代表、鄧州市中醫院院長唐祖宣,全國政協常委、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高體健也同樣認為,食品安全監管環節的“多頭管理、多龍治水”弊端,是導致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而在食品的流通環節,更是缺少有效監管。“食品安全法既然沒有對分段監管的體制做出改變,我們就要考慮如何更清晰地界定各監管部門的職責。”全國政協委員、甘肅武威市副市長尚勛武說,“目前,作為食品原料的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由農業部門負責比較清晰,但在市場監管方面,還存在著工商、質監、食藥等部門的職能重疊不明,需要特別警惕可能出現的‘扯皮’和‘空白’。”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食品安全牽涉到農業、衛生、工商、質檢、交通運輸等10多個部門,只要有一個環節監管不到位,就有可能給消費者造成損害。他建議,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探索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食品監管機制”,把主要的監管環節納入一個部門體系內運行、實施,以消除“多頭監管”造成的疏漏和不足。
    “‘毒豇豆’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好事情,說明我們的食品安全管理上水平了。”尚勛武分析說。首先,“毒豇豆”是在市場檢測的環節發現的;其次,因為武漢通過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能夠追溯其來源,信息反饋到海南后,當地又能應急處理。食品安全零風險幾乎不可能,關鍵是出了問題后,有沒有人負責并采取措施。這幾年,食品安全執法的執行力確有提升。
    即便如此,尚勛武認為,“毒豇豆”事件也恰恰說明目前食品安全執法的保障力太弱。武漢大城市市場使用定量檢測,海南的縣里使用的是快速檢測,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基層檢測的投入。不僅改善設備,也要加強對一線檢測人員的培訓。中西部和其他困難地區財政經費到位率很低,缺口很大,直接導致監督抽檢范圍縮小、頻率下降、批次減少,影響了執法的效果,也容易埋下食品安全隱患。建議國務院督促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食品安全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國務院要通盤考慮各級政府實施食品安全法所需經費,對財政困難地區給予轉移支付或在設備購置等方面予以照顧。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