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區“好”字當頭構筑新高地
2010-3-19 2: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打造港口物流、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電力能源四大主導產業,目前已初具規模。無論哪個產業,都必須做好循環經濟文章,在“循環”中發展壯大
3月3日,雪過天晴,渤海新區的空氣格外清爽。
站在黃驊港綜合港區南疏港路放眼望去,海面上大小不一的浮冰時隱時現。南疏港路的盡頭,是正在建設中的綜合港區。冒著嚴寒,海面上運送工料的船只往來穿梭,南疏港路上大卡車飛馳而過,打樁機巨大的轟鳴聲將工地烘托得一派繁忙。
把綜合港區建起來成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
“目前,綜合大港碼頭吹填圍堰工程已經完成,通用散雜貨碼頭5月底具備設備安裝條件,港池疏浚吹填工程6月底完工……”望著眼前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渤海新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李德成憧憬著通航的那一天。
“當前,滄州市正全力加快綜合大港和渤海新區建設,構筑區域經濟高地,進而輻射和帶動冀中南,為冀中南提供最便捷、最經濟的出?凇!辈澈P聟^紀工委書記董海龍為我們介紹新區的發展前景:以港口物流為基礎、城市配送物流為支撐的區域性航運中心;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研發轉化基地;依托京津冀,服務冀中南、晉中南、魯北、豫北,面向朔黃鐵路沿線及山西、內蒙古等部分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河北及“兩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
渤海新區因港而興。盡快把綜合港區建起來成為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
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呂振華算了一筆賬: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目前年加工原油180萬噸左右,這些原油全靠汽車從天津港運輸,一噸的運輸成本是70多元,總共是近1.3億元。目前,從正在建設中的黃驊港液體化學品碼頭到中海油中捷石化公司的輸油管道已開始鋪設,貫通后可以省去三分之二的成本,一年就可以節約近1億元的資金。將來,公司原油需求將達到300萬噸,節省的資金更為可觀。
招商“門檻”正在變得越來越高
“耕地零占用,淡水零開采,燃煤零距離運輸。”國華滄電公司廠區內的宣傳牌上,這句話格外搶眼。公司紀委書記劉曰廣熱情地招呼我們:“來,大家嘗嘗‘海水’的味道!庇浾呓舆^他遞過來的礦泉水嘗了一口,和普通礦泉水并無兩樣。“你們喝的就是渤海灣的海水!怎么樣,味道不錯吧?”原來,該公司利用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不僅滿足了發電用水需求,還生產出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
劉曰廣介紹,目前該公司正在新上一個日產20萬噸的海水淡化項目。項目一旦投產,將徹底解決渤海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渤海新區乃至整個滄州市都屬于嚴重缺水地區,淡水的缺乏不但給廣大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而且嚴重阻礙了地區經濟發展。該項目實施后,將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渤海新區大發展的瓶頸。
隨著綜合大港和渤海新區建設速度的加快,新區的產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主動找上門來要求落戶。
“構建區域經濟高地,不單單體現在經濟指標上!倍}堈f,渤海新區的建設必須高起點、高規劃,決不能為了追求經濟指標而不顧環境的承載力。面對主動找上門來的投資商,必須選擇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成長性行業和產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對此,負責招商的渤海新區投資服務中心副主任孟國強深有體會,他說:“現在我們招商‘門檻’越來越高了,投資規模小、投資強度低的項目堅決不要,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經濟效益差的項目堅決不要,不符合區內產業布局的項目堅決不要。”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已經在兩年前落戶渤海新區。這家世界最大工業氣體生產商以生產液氧、液氮等為主,原料是空氣,產品直接供園區內的鋼鐵、電子、化工等企業使用,不產生環境污染。
3日下午,記者來到這家企業,廠區南側新建的設備格外引人注目,項目經理代景平告訴記者:“這是剛剛于2月28日投產的二期工程。隨著新區內企業的增加,原來的產品已經難以滿足用戶需求,二期工程投產后,生產能力將達到8萬立方米/小時!
“這家企業占地僅60畝,總投資卻已經超過6億元,新區現在需要的就是這樣投資強度高、環境友好型的項目!泵蠂鴱娬f,目前,新區謀劃實施的重點項目已有116個,總投資約2323億元。
產業在“循環”中發展壯大
“港口物流、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電力能源,是渤海新區著力打造的四大主導產業,目前已經初具規模。”董海龍信心十足,按照規劃,無論哪一個產業,都必須做好循環經濟這篇大文章,在“循環”中發展壯大。
在許多人眼中,提到化工企業,尤其是化工企業扎堆的地方,就會聯想到環境污染。那么,渤海新區的化工園區究竟怎樣呢?
走進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渤海新區化工產業園區,記者看到,隨著園區《循環經濟實施方案》的逐步落實,條條“唇齒相依”的產業鏈正在相繼形成,上游企業的“廢棄物”變成下游生產的原料,工業“三廢”正逐步實現園區內的封閉循環再利用。
河北臨港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個“企業內循環”范例。據公司辦公室一位負責人介紹:該公司核心項目8萬噸三聚氯氰,正好和另外兩個項目-10萬噸離子膜燒堿、9萬噸氰化鈉項目對接。公司整個生產過程從原鹽開始,利用離子膜燒堿工藝生產出燒堿和液氯,所得燒堿和氫氰酸反應生成氰化鈉,氰化鈉與液氯反應生成三聚氯氰。同時,副產品鹽又可回收用做離子膜燒堿原料。按現行市價,每年可節省1200多萬元,又減少了大量高鹽廢水排放污染,從而形成一個閉路循環的產業鏈。
除了這種企業內的循環,中國化工滄州大化公司5萬噸TDI項目與金牛能源集團23萬噸PVC項目,則是企業間循環的典范。
如今,著眼于整個園區的優化布局,以及整個渤海新區產業的協調發展,化工產業園區又開始謀劃大區塊之間、人力層次和知識層次之間的要素循環,希望藉此為新區循環經濟注入持續的發展動力。
“渤海新區按照循環經濟一體化理念打造新型化工園區,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大公司入駐,近期已經簽約64個項目。”孟國強自豪地說,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園區發展的“生命線”。目前,他們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一個國際化、生態型、綠色環保的化工產業園區正在渤海新區崛起。
一線感言:做好循環經濟大文章
渤海新區,一個曾經的不毛之地,在打造冀中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過程中,究竟應該如何崛起呢?
渤海新區如同一張白紙,這是它的優勢。怎樣在這張白紙上描繪出一幅科學發展的畫卷,成為擺在建設者面前必須慎重解答的問題。
可喜的是,渤海新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在產業規劃和布局中,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基本理念,著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采訪時記者發現,渤海新區的管理者沒有簡單地把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等經濟指標作為可資炫耀的成績,而是“好”字當頭、“好”字優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引進節能、環保、高效的項目上,放在著力建設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園區上。
如今,一批投資規模小、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差的項目被擋在門外;一批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成長性行業和產業正在新區生根發芽。
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實質上是發展方式的競爭。當前,全國各地包括廣東、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都在搶抓機遇,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作為后來者,渤海新區堅持循環經濟理念,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是贏得先機、爭取主動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