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鋪設康莊大道 濱海大道成“經濟金橋
2010-3-17 22: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連接沿海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4個縣和21個市轄區;溝通大小港口25個,連接工業園區228個、旅游景點133個;全長1443公里的遼寧濱海大道,將綠色的大地、金色的沙灘、萬紫千紅的果園及機器轟鳴的工業園連接起來,構成了連通陸港交通的大動脈,成為承接遼寧沿海經濟帶各重要節點的“黃金通道”。
遼寧濱海大道
濱海大道僅僅是遼寧交通建設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交通廳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站在戰略性高度,運用前瞻性眼光,根據遼寧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外開放以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以“加快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主線,團結一心、搶抓機遇、銳意進取、艱苦奮斗,使遼寧交通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全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遼寧公路為民鋪設康莊大道
進入新世紀以來,遼寧公路人根據“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建設目標,不斷加快公路建設步伐,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到2009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00380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68.57公里。橋梁總數達到108.4萬延米。二級以上公路達到21347公里,比重達到21.3%。高級次高級路面達到61762公里,比重達到61.5%。
全省公路綠化里程達到53376公里。全長1443公里的濱海大道提前一年全線貫通。實現了省到市、縣用高速公路連接,市到縣用二級以上公路連接,所有鄉鎮和具備通車條件的行政村100%通油路。
遼寧省農村公路
遼寧公路走過了輝煌的發展歷程,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成就。公路建設實現了量的突破和質的飛躍。養護管理、科技教育和行業管理水平整體躍上了新臺階。公路通行條件和路網整體服務功能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全省農村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農村公路建設的促進、支撐和服務作用。農村公路的又好又快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搭建了良好平臺,加快了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數據顯示,2002年到2008年,遼寧農業的主要指標及在全國的位次明顯前移。遼寧省農業綜合實力由“九五”末期全國第10位,提升為第9位。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比全國高2.4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高于全國4.4個百分點,由全國第11位躍升第8位。農業生產總值年均增幅17.4%,農業財政收入年均增幅20.4%。200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8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751.3元,到2008年底,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302億元,比2002年增加了7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76元,比2002年增加了2824.7元。
建好濱海大道鋪設經濟金橋
濱海大道是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線促帶”的核心環節,對加快遼寧沿海經濟帶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促進沿海經濟帶的形成及臨港工業的建設,推動臨港經濟快速發展和沿海區域土地開發利用、建設沿海旅游觀光帶、鞏固邊海防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是保增長、改善民生、服務民生的重大舉措。
濱海大道全長1443公里,西起葫蘆島市綏中縣,途經錦州、盤錦、營口和大連市,東至丹東東港市,連接我省沿海的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4個縣和21個市轄區;溝通大小港口25個,連接工業園區228個、旅游景點133個。
濱海大道建設總投資133億元,采用省補貼和地方自籌的模式,其中省補貼約69億元,其余由沿線各市自籌,主要用于征地動遷及省補建設資金不足部分。據統計,全線動用路基土石方3845.2萬立方米,新建黑色路面1219萬平方米,橋梁44017延米/603座,涵洞2159道,防護工程202萬立方米。
濱海大道以“親海、近海、與海為鄰”為建設理念,建設標準不低于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質量達到高速公路標準,是一條設計理念創新、施工質量一流、管理方法先進、路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康莊大道。濱海大道建設引進和應用了多項成熟的先進材料和先進技術,如沖擊壓實、強夯、復合地基、強基薄面、海工混凝土、橋頭預拋高、浪濺區噴涂防腐等,確保了灘涂路段、填海路段、潮差侵蝕路段等地質條件復雜路段的施工質量。
盤錦市境內的濱海大道
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遼寧沿海經濟帶,以沿黃海、渤海的五個重點發展區域和貫通全省海岸線的濱海大道建設為核心,以獨到的視角、科學的理念和豐富的內涵,構筑起加速老工業基地振興、全方位擴大遼寧對外開放的嶄新格局,勾勒出引領全省經濟騰飛的全新途徑。無論是對沿海經濟發展,還是構筑對外開放新格局、改善民生,濱海大道都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濱海大道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主動脈,將輻射和帶動距離海岸線100公里范圍內的沿海經濟帶的發展,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為服務人民群眾出行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村村通公路帶動百業興農村公路建設是一項惠及千百萬農民兄弟的民心工程。遼寧省交通廳從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局出發,緊緊抓住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這一歷史機遇,全面推進農村公路網建設工程。到2009年10月20日,我省11763個行政村全部通了油路或水泥路。農村公路的又好又快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搭建了良好平臺,加快了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有力的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沈陽康平縣路北線農村公路
農村公路網工程的實施,解決了老百姓出行難的問題。沈陽市法庫縣柏家溝鎮劉大溝村地處轄區邊緣,地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近5000畝,而且礦藏儲量豐富,從前是泥濘崎嶇的山路,交通閉塞,每逢雨雪天氣,基本上與世隔絕,農民群眾苦不堪言。近5公里的瀝青路面通往該村后,不但解決了百姓出行難的問題,而且鎮里經過招商引資,計劃在該村修建8臺風力發電機組。
農村公路網工程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營口市東部山區10個鄉鎮50條村通油路建成后,僅果品運輸一項就使每戶農民年增加收入1000元。沿海7個鄉鎮的漁民也因“村村通”受益,收入不斷增加,西海辦事處自公路建成后,工廠化養殖、海蟄加工戶、蟹蝦養殖戶都大幅度增加。
農村公路網工程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旅游業的發展。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農村公路青滴線、滴回線的建成通車,使青山溝旅游業迅速發展,風景區游客由過去的年幾千人次一下子增加到幾萬人次,給旅游部門、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統計,由于公路的開通使青山溝地區每年增加上千萬元的經濟收入。朝陽市北票的龍潭鄉,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依托水庫發展旅游經濟的設想,但由于受公路通行條件所限,始終未能落實,農網工程桃萊線油路的貫通,使這一目標變為現實,公路暢通了,來此垂釣、游玩、度假的游客也就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