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解析形勢 為大學生創業支招
2010-3-16 1: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月11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舉行第三次集體采訪,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社會普遍關心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5位全國政協委員分別是: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張世平,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健林,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浙江省工商聯主席、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冠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景天魁,民盟中央常委、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
就業難,難在哪兒
【委員解析】
就業能力不對稱 就業趨向不對稱
張世平: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除了就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還有就業能力不對稱、就業趨向不對稱等問題。當然從總體上講,與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大也有關系。
從就業能力方面講,一個突出問題是,現在的教育體制中存在“重智輕德”、“重智輕能”的傾向,所以有時候培養出的大學生學歷很高,書讀得很多,但往往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有一定差距。另一個問題是就業趨向不對稱,這與現在用人單位工資收入不均衡和勞動環境的差異有關系。
景天魁: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基本上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絕對不是說我們國家的大學生太多了,或者沒地方發展了。我國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對于高端人才的需求特別旺盛。化解這個矛盾,需要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用工制度、薪酬制度進行一系列的轉變。
【委員支招】
培養實用人才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張世平: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首先要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使人才能夠更加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加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同時,還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發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實用的技能培訓。我們需要高端的知識型人才,也需要不同層次的、不同方面的技術人才和掌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當然,我們在用人單位的規范上、工資分配趨向合理的努力上也要做大量工作,使大學生有更多的崗位可以選擇。只有通過政府、教育部門、社會、企業以及大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徐冠巨:政府要大力支持和扶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就業開辟新的途徑,既發展了產業也促進了就業,同時還有效地支持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生產性服務業能有效促進就業。我們傳化集團下屬的一個物流企業,創造了公路港物流的商業模式。幾年來,我們在浙江、成都、蘇州等地培育了上千家物流企業,同時為這樣的物流企業服務的企業又有將近500家。如果說我們每個企業吸納10個勞動力,1000家物流企業就可以解決1萬人就業;如果全國打造200個這樣的平臺,就可以解決2000萬人就業。
直播實錄:五位全國政協委員接受集體采訪暢談促進就業
中小企業如何吸納大學生就業
【委員解析】
八成就業崗位由民營企業解決
王健林:以我自身的體會來看,我們企業創造的就業崗位比較多,但政府對就業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就業支持政策還沒有完全到位,需要把解決就業的政策細化,要有可執行的細則,而不是出臺一個簡單文件。
從目前的數字來看,全國就業崗位八成都是由民營企業提供的,大學生就業也大多在民營企業。因此,民營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力軍。以我們公司為例,2009年創造了7.3萬個就業崗位,其中超過兩成是大學生,一年就解決了1.5萬名大學生就業。
民營企業要為解決大學生就業作更多貢獻,一方面民營企業自身應更多吸納大學生就業,另一方面大學生要改變自己的就業觀念。現在大學生已經不是過去的“天之驕子”了,大學生應該拓寬自己的就業范圍,不一定非得去政府或者事業單位就業,這樣就業的路子可以更寬一些。
【委員支招】
政策引導中小企業創造更多崗位
張世平:在安置大學生就業方面,中小企業具有很大的吸納作用。國家要從政策上給予傾斜,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積極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鼓勵、引導大學生往遠處看,看到自己和企業的長遠發展,從自身能力培養的角度選擇合適的崗位。
大學生創業之路該如何走
【委員解析】
發展創業型經濟帶動就業
徐冠巨: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我認為,要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創業者越多,整個社會生產要素的組合就越豐富、越活躍,提供生產要素的就業行為就越容易,一人創業就能帶動一批人就業。假如全國每年誕生200萬家中小企業,每個企業吸納10個勞動力,每年就可以解決2000萬人的就業,而我們現在的就業任務大概是每年1000萬人。
發展創業型經濟是解決就業的好途徑,是推動區域式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出路。所以我呼吁,將建設創業型國家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學生可以到中小民營企業幫助其轉型升級,實現二次創業。此外,我們要在全社會弘揚創業的精神和文化,崇尚創業,政府要為個人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委員支招】
大學生不應盲目創業
俞敏洪:我認為,應該鼓勵大學生創業,但不應盲目鼓勵他們創業。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創業或大學一畢業就去創業,有兩個不利因素:一是對大學教育帶來沖擊,二是使學生的心態變得浮躁。我看到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成功創業的例子非常少,我主張大學生畢業后先工作,可以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思考自己未來創業的專業方向。大學要盡可能給學生們一個沉靜的氛圍去學習,并且讓他們了解社會,讓他們能勇敢面對未來去創業。
作為一名創業的成功者,怎樣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幫助?我們企業家有一個聯盟,做的事情是走進大學,給學生講企業家創業中碰到的問題,還有解決的辦法,比如團隊建設、應該注意的心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