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商業企業物流對標指標體系的構建
2010-3-13 0: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構建一套行之有效并能持續改進的指標體系是開展對標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是實施對標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對標工作正常開展的基礎。筆者認為,商業企業物流對標指標體系應至少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內容。
基本要素
指標的基本要求應當包括指標名稱、含義、統計口徑等,基本要素是確定一項指標的必須內容。下面分別做一簡要介紹。
指標定義
是該指標在行業內的通用定義,明確指標所包含的主要概念、意義等。如“萬支倉儲分揀費用”就是一項指標。它是指計算期倉儲、分揀環節發生的一切費用與同期銷售量的比值。
統計口徑
必須是按照行業通用規范確定的該指標各項數據統計、計算的邊界,以及相應的折算系數、方法。按照這一概念要求,倉儲分揀費用的統計口徑應該是指計算期內發生的倉儲、分揀總成本,包括倉儲、分揀員人工費、保管費、包裝費、商品損耗、裝卸費及與倉儲、分揀作業直接相關費用。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企業之間開展指標比對,其統計口徑必須明確和一致,否則可比性和對比后的實際意義將大為削弱。
指標的計算公式或方法
規定了在一致的統計口徑基礎上計算或測量得到指標值的具體方法。
如,萬支倉儲、分揀費用=計算期倉儲、分揀費用額(倉儲、分揀員人工費+保管費+包裝費+商品損耗+裝卸費+與倉儲、分揀作業直接相關費用)/計算期銷售量
影響因素分析
開展指標影響因素分析,就是要明確某一項指標具體受哪些因素影響,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和關鍵因素,是如何產生影響的,對指標值的影響程度如何。
一般而言,指標的影響因素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主要與外界條件和自身固有條件相關,并且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一般應在進行指標比對時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剔除。當然,客觀因素中也有一部分可成為未來進行改進提高的努力方向。對商業物流來說,應當包括:企業物流硬件設施、倉儲分揀設備規模的差異及由此造成的效率差異;物流作業流程的差異,配送車輛的差異等。
主觀因素主要與企業物流基礎條件無關,可以通過管理流程優化、技術裝備改造予以一定程度改進和提高的。這些因素也是進行指標比對時與先進指標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進行指標差異性分析的重點,也是開展指標改進途徑分析的重點,是制定綜合改進措施和方案的重要依據。這些因素包括:管理目標、手段、方法和流程,配送效率、標準規范、人員素質、隊伍建設和考核機制等。
改進途徑分析
指標改進途徑分析也是指標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開展指標比對的目的之一就是發現差距、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進行改進和提高。通過對各指標可能的改進途徑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為企業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改進措施和方案奠定基礎。
就行業商業企業物流而言,對標指標改進有以下途徑:
在物流環節內部改進管理、優化作業流程。
如對倉儲、分揀、配送環節的關鍵作業點,定操作規范、定責任人員,對各崗位的履職情況,定操作流程、定評價標準;
創新工作方法。
如針對現場管理的改進,可引入“攝影作戰”,形象直觀地暴露了生產現場、辦公區域等地方存在的問題,讓員工自我發現、自我糾正、自我規范;
明確工作標準。
如針對服務指標,需要不斷細化服務內涵,對倉儲、配送、分揀、綜合四個制定針對性的服務標準,明確在服務工業企業、服務零售客戶、服務消費者方面具體服務標準、考核標準。
整合資源。
如將單獨的倉儲管理系統、分揀管理系統、線路優化系統、GIS/GPS監控系統、成本費用管理系統等多個應用子系統集中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實現了多個系統在同一平臺上交互,實現物流業務模式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