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儲業或現拐點
2010-2-7 0:5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林振強
“倉儲業或將出現拐點,普通庫房供大于求不可避免。”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姜超峰如是說。在日前舉行的“2010中國物流發展報告會”上,姜超峰用一系列數字與指標,向人們描述了近一年來倉儲業發展過程中的進退得失。他特別提到,在為倉儲業快速發展感到欣喜的同時,也應看到相關部門缺少對倉儲行業的管理和規劃等外部因素,倉儲業務缺少綜合化、精細化等等自身因素,已對倉儲業進一步發展形成制約。
得失2009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倉儲企業有過震驚和擔憂,但很快穩定了精神狀態,積極采取措施,確保了行業的穩定和發展。”姜超峰認為。平穩發展
數據是最好的說明,根據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對全國61個大型倉儲企業的調查,57家企業盈利,4家虧損,虧損面為6.6%,虧損額略有降低。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億元,比上年下降13.6%;實現利潤3.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完成貨物吞吐量8019萬噸,比上年增長1.1%;期末社會庫存440萬噸,比上年增加27.9%;貨物周轉次數9.11次,基本與上年持平。“2009年的發展形勢,與最初的預測基本相同。”姜超峰說,“走出了一個U形線路,年初下滑,年中回升,年底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暴發前的水平。”能達到這樣一個較為理想的結果,與中央刺激經濟的政策和企業的努力不可分割。
在企業方面,為了應對危機,倉儲企業采取了降低價格、改善環境、提高信息服務水平等措施,客戶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4%。庫房空倉率進一步降低,全年為3%。
此外,在倉儲保管業務的基礎上,倉儲企業還加大了運輸配送、貿易、加工、動產監管、期貨交割庫和電子商務交割庫、進廠物流等綜合業務的業務量。而在這一年里,倉儲企業加強風險分析和控制,使各種棄單、棄庫、棄廠事件的發生率大大下降,也避免了倉儲業在全球金融危機陰霾中“雪上加霜”。
從政策方面,2009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門從不同角度支持物流中心和物流聚集區的發展,讓不利影響減小到了最低。據姜超峰介紹,在2009年各部門分別出臺了貼息、補助、示范、引導等政策措施,讓倉儲業得到國家振興措施的實惠。證監會也放寬了IPO的限制,使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的渠道更加暢通。
增加服務功能、維護客戶資源、有效控制風險,再加相關政策扶持,使倉儲業平穩發展得以實現,其中物流園區的表現尤其搶眼。在姜超峰看來,物流園區迅速增長的原因是,政府把園區經濟作為增加GDP的重要抓手。在新增園區中絕大部分為市場型物流園區,其目的就是聚攏人氣、聚攏稅源、聚攏物流要素。
此外,倉儲面積保有量繼續增長、物流強度增大、特種倉儲面積需求增長、期貨交割庫和電子商務交割庫需求增大、倉儲物流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物流地產有新進展等都是2009年看得到的“亮點”。正視不足
然而,這份2009年“成績單”,并不能判為滿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發布,曾給我們帶來巨大驚喜,但稅率過重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土地使用稅有增無減,5%的營業稅不合理的狀況仍無改變。”姜超峰期待企業的負擔能盡快減輕。
稅費政策已是業內討論多年的話題,始終不能得以解決,缺少對倉儲行業的管理部門是原因之一。“至今為止,倉儲業未有國家層面的主管部門,缺少對倉儲行業的整體規劃、規則制訂、信息渠道和完整的統計體系,致使對全國倉儲業的發展、問題和方向心中無數。”姜超峰認為。管理缺失必然導致物流園區區域規劃混亂,從而“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和相對過剩”。此外,倉儲業整體裝備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設滯后,倉儲業服務標準未與世界接軌等問題也仍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進退2010
預測未來,總是一件困難的事。特別是在國際經濟形勢風云變幻的2010年,國內倉儲業又將迎來怎樣的希望與失望,更加難以把握。總體來說,倉儲業發展將受到國內國際經濟的影響。謹慎樂觀“這次金融危機給世界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姜超峰分析認為。金融危機對世界產業轉移和布局變化產生影響,不僅使物流線路、物流數量、集結地點有可能發生變化,也影響到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數量、港口物流中心業務量。而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物流業受到重視,物流園區尤其是貿易型的物流園區被推為首選。此外,低碳經濟的要求越來越緊迫,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建設更需科學合理,如何減少貨物迂流、減少車輛空載、發展多式聯運等等價格更加受到業內關注。
盡管前景難測,但據姜超峰了解,目前倉儲業界普遍對2010年的發展充滿信心,估計主要指標會增長10%以上。其中也有一些擔憂,主要是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倉儲設施供需變化較大等。競爭加劇
在整體環境好于2009年的情況下,姜超峰將目光更多的集中于未來可能遇到的“暗礁”。因為許多經驗證明,在樂觀情緒的感染下,一些嚴重的問題更容易被忽視。其中,“普通庫房供大于求”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問題。據了解,物流園區、物流中心近年來迅猛“繁殖”,一般省會城市規劃的物流園區面積都在10平方公里以上,有的高達幾十平方公里;二級城市也在幾平方公里到10多平方公里。“這些倉儲設施一旦建成,將大幅度提高庫房供給量,將會出現空倉率增加,租金下降的現象。”因此,姜超峰預測,2010年“倉儲資源將出現拐點”。
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單純的出租庫房或只提供簡單服務,必將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倉儲業務綜合化、精細化,被認為將會成為未來倉儲業競爭的主要手段,這也是姜超峰及其所在的中國物資儲運協會,近年來一直倡導的。即在倉儲保管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增值服務,如開辦市場、開展加工、包裝、配送、質押監管等業務。而所謂精細化,姜超峰解釋說,就是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為客戶量身定做業務模式、業務流程、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裁減冗余,節約成本,只有這樣,才能處于優勢位置。保持理性“物流園區熱”是2009年反復提到的一個詞匯。據了解,在2008年全國有475家物流園區的基礎上,2009年又新增了近200家規劃、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園區。未來一年,物流園區建設還會“四處開花”嗎?大多數人都認為,如果各地仍將建物流園區當成拉動GDP的手段,“物流園區熱”還會將持續。“一些物流園區,包括保稅物流園區,其運營狀況會出現困難。”姜超峰的觀點,或許會讓人們在“物流園區熱”面前冷靜一些。這樣的物流園區可以簡單分為三類,一是部分園區將土地切塊賣掉了,自己手上沒留任何可以出租或運營的資產,收入來源短缺;二是保稅物流園區過大,保稅貨物的量不足以支撐保稅物流園的支出;三是一次性投資過大,入園企業少,成本無法回收。在收入與支出、貨量與規模之間的不匹配,正在使一些物流園區由“投資熱點”變成“沉重包袱”。
姜超峰建議:“這就要求我們在規劃園區時精心策劃,要有財務測算,否則便會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