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易與難
2010-2-7 0:3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李衛衛
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周末,來自20多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他們中既有知名物流公司的總經理、人力資源經理,也有制造企業的物流經理、流通企業的物流總監。這些平日里的大忙人集中到一起并非是要談生意,而是在進行一場特殊的“頭腦風暴”——為北京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開發新課程出謀劃策。
作為本次研討會的列席者之一,筆者一方面感慨于這種完全從人才市場的需求出發來開發、設置課程的創新模式,另一方面也驚訝于該校在企業中巨大的號召力。
甚至連一位跟該校 “交往甚密”的參會人員也嘖嘖稱奇道: “才兩天多的籌備時間,居然能請到這么多有分量的企業負責人和專家來為自己的課程出主意、費腦筋,足可見學校平時和這些企業的關系有多 ‘鐵’。”
這樣的情景讓筆者不禁聯想起前不久的另外一番見聞。在一次學科建設研討會上,一位高校物流專業的教授談及校企合作的話題大倒了一通苦水。原來,他為了能給學生安排一次簡單的參觀活動,結果在一家企業那里屢吃閉門羹,最終也沒能成行。
他的這一 “遭遇”立刻引發了所有與會教授的 “共鳴”,大家紛紛訴說自己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種種 “不公平”待遇——如企業掛了實習實訓的牌子,卻不予配合學校安排實踐等等。
單看這兩個場景,似乎瞧不出什么門道,可一旦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卻可以引發我們一些關于校企合作難易的思考。課程開發與市場接軌方面,為什么不少在行業內頗具知名度的本科院校,會“敗”給一所普通的高職院校呢?這也許該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按理說,那些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上的 “先天條件”要優越得多。而他們之所以后天 “發育不良”,說到底還是一個重視程度的問題。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他們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這就使得他們不管是課程體系的構建還是教材的開發都必須從市場的需求出發。而要真正了解物流人才市場需要何種人才,就必須通過與企業的深入溝通和交流方可達成。這就使得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欲望異常強烈。因此,他們在同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主動性就非常強。對于一些真正有志于投身物流教育或者有意進行人才儲備的企業來說,這些學校都容易進入他們的合作名單。
但是,與之相比,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意愿就顯得有些疲弱,似乎覺得這種合作更像是“錦上添花”而非是“雪中送炭”。這種認識上的不夠重視,勢必會直接映射到其行動上,致使其與企業的合作熱情似乎并不如高職那樣高。而對于企業來說,持兩種不同態度的合作者,他們自然更愿意選擇更有誠意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