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貿商“轉型”之痛
2010-2-7 0:2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常河山
寒風卷起一片片塵土,干冷的風打在臉上,生疼生疼。我跳下車,來到位于石家莊市北二環的鋼材市場時,已經是臘月十七中午12點。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鋼材流通改革剛剛拉開帷幕的時候,“鋼材價格雙軌制”的實踐,不僅讓中國的鋼貿流通活了起來,而且也使石家莊這片熱土,成為中國關注的焦點。
25年過去了,中國鋼鐵行業生產規模、生產工藝的發展以及用鋼產業,如汽車、家電、造船等制造業的變革舉世矚目。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前店后鋪”式的鋼貿經營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鋼鐵產業的下游需求,不少商戶面臨淘汰。
曾是全國鋼鐵流通改革亮點兒的石家莊鋼材市場,尤其是市場里入駐的300多家鋼鐵貿易商,如今,與全國近20萬家同行一樣,再度面臨經營模式轉型變革的陣痛。
轉型?不轉又怎樣?
有鋼貿商說:“轉型?不轉又怎樣?”“不轉型,就面臨被淘汰!隨著物流業的強大,轉型是必然趨勢。”業內人士張琳的提醒語重心長。
也有人認為,傳統貿易還有存在的合理性,不可能因為沒有改變貿易模式,就很快死掉。
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人們雖然認可鋼貿經營變革的趨勢,但是,沒有想到,這種變革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竟然變得如此迫切。“突如其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鋼鐵業帶來嚴峻考驗。同樣,鋼材的經營危機,對鋼鐵流通業的考驗更為嚴峻。鋼貿商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惟一的武器就是建立鋼鐵物流供應鏈體系。”張琳認為,“變革迫在眉睫。”
2009年中秋節之后的一天,綿綿細雨中,一位在鋼貿圈里打拼了近20年,年近花甲的張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流著淚說到:“下個月就不干了。全完了,不到半年,6000多萬元都沒了。”
從全國來看,像這樣因為經營不善,被金融海嘯打入海底,無法翻身的鋼貿商不會僅此一家。而且不少是中等規模的鋼貿商。這是為什么呢?有專家分析,小戶幾乎沒有什么庫存,快進快出,高價拿貨高價出手,低價拿貨低價出手,有利潤就跑快點兒,無利潤就退出不干,就掙價差。盡管這些小戶很難做大,更談不上立足。“但其死掉也不會有多大損失,就像麻雀一樣,本身就沒有多少肉。”一位鋼貿商調侃道。
而對于特別有實力的大戶,在價格與市場嚴重倒掛時,他們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密切跟蹤市場動態,分析市場形勢,最大限度縮減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損失。同時他們還開動深加工鏈條,實施與終端用戶現實需要對接,藉此從增值服務中贏得利潤,來對沖價差對利潤的影響。這些商戶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強,雖受金融危機沖擊,但并沒有把他們連根拔起。
中等戶型的鋼貿商與小戶比不具備“靈活性”,庫存相對又多;與大規模有實力的鋼貿商比,不僅對市場信息的檢測水平跟不上,而且還沒有加工能力,結果,市場動蕩,狂跌的價格把老本吃了。有不少流通企業一直都面臨著“上擠下壓”,處境尷尬,有的企業甚至零利潤、負利潤。“要想在鋼鐵流通領域生存,就必須轉型,無論是大戶還是小戶!”張琳對此深信不疑。
現行狀態下,因為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轉型也總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鋼貿商將繼續承受資金壓力和經營風險。業界有人說,鋼貿商完成實質性轉型,需要5~10年,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轉型?要向哪里轉?
散、亂、小……
大而全,小而全……
同質化競爭……
這些都是業界對鋼貿流通商經營模式的寫照。社會建設的進步和發展對鋼貿流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鋼貿商自身必須適應社會變革,積極實施提升轉型,已經成為本能呼聲與訴求。金融危機的洗滌,更是讓業界多了一份冷靜與理性,于是,鋼貿商也開始尋思:轉型?要向哪里轉?“首先要轉變經營模式。目前,我國鋼貿流通模式還是以‘分銷’為主,且比例最大,這不利于鋼貿商在經營中‘平峰避險’爭得盈余。”張琳說,“轉變經營模式也就是為下游提供的服務由大而亂轉化為細而專,由同質化競爭轉變為差異化競爭,對客戶實行點到點的服務。轉型,也就是向流通服務型企業轉型。”
由“買賣”轉到“服務”上,不僅僅是鋼材貿易經營內容的提升,同時也是時代對行業生存發展的最基本需求。
張琳稱,向服務轉型就是完善鋼鐵供應鏈:建立更多有規模的專業性較強、加工精度高的配送中心。因為,我國通過鋼材加工配送中心供應的鋼材所占鋼材需求總量的比例還不足15%,英國占73%,西班牙占63%,德國占53%,法國占51%。實施轉型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客戶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樣化、專業化的鋼鐵物流服務。
目前,我國的鋼材加工配送產業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與日本、歐美存在很大差距。所以,鋼材加工中心雖說是要為下游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但是個性化服務水平還是取決于下游需求。也就是下游的需求,會對鋼材深加工在技術含量上提出要求。如果下游的加工需求在低端,那么高精尖的深加工不會有市場。
所以,鋼鐵加工配送的個性化服務程度是同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協同、相互匹配的一個聯動產業。比如三一重工每年都要進口鋼材,就是因為國內的鋼廠供應的鋼材產品化學成分不穩定,因為控制水平的問題,鋼廠的不同爐次產生質量波動,這就需要我們的后續加工產業鏈能夠在科技能力和服務水平上跟得上。
那么,我們加工鏈的點(中心)還存在什么問題,還需要做哪些工作呢?“我們加工鏈的點(中心)遠遠不夠。而且,還存在或者要做的至少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調整局部地區加工能力過剩與不足的矛盾;二是新建加工配送中心時要找準市場定位;三是改變設備利用率低的問題;四是合理布局降低加工成本;五是終端用戶需求與加工中心產品要有效銜接;六是提升加工設備檔次,提高加工能力,滿足個性化服務。”張琳說,“這些都是鋼貿商們大有作為、需要發力的領域。”
轉型?怎么轉?
不要認為轉型就是建立高端的加工中心,這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我國鋼材加工配送剛剛起步的時候。
加工中心的建設要考慮到行業需求,服務與效益,不僅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還要考慮到社會效益。所以,鋼貿商向深加工轉型,也要有層次規劃,也要分為初級加工中心和高精尖加工中心,這種規劃產生的服務能力與水平要隨社會建設水平的提高而相應提高調整。但是,因為工業發展結構存在不同層次,以至于高、中、低端的加工需求都有,所以也需要建設不同服務層次的加工中心。
啟動專業性強的加工中心,必須要有市場支撐。但對于低端的下游需求,只需要切割、平整等加工即可,根據現在國內的情況,低端的加工中心也應該存在。比如建筑行業,盡管它正在往鋼結構方向發展,但很多民用建筑用的是Ⅱ級螺紋鋼。我國鋼材加工配送畢竟剛剛起步,鋼材深加工比重偏低,與國外相比,這個由低端剪切向高端加工的路,我們還是要走的。
“我們提倡轉型,不是要鋼貿商放棄貿易,而是讓他們從目前簡單的僅僅倒賣鋼材,演變為把進來的鋼材加工成不同終端用戶所不同需求的鋼材,在貿易中實施增值服務,產生增值效益。”張琳說。
泱泱20萬鋼貿大軍,實施轉型的過程,肯定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如今鋼貿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為爭奪顧客的一對一的競爭,而是已經發展成為鋼鐵物流產業鏈之間的整體競爭。
所以,目前只有鋼廠、外資企業和較強實力的鋼貿企業組建加工配送中心。比如,以五礦、中鋼為代表的鋼材流通企業所建具有規模的鋼材加工中心有110家左右。小型企業力量薄弱的鋼貿商只能采取“抱團”、建立多方戰略聯盟組建加工配送中心,或跟鋼廠合資,或跟外資合資。值得關注的是,民營鋼鐵流通企業合資或獨資建設鋼材加工中心,也正在成為市場上的新生力量。
另外,鋼貿商在實施轉型的過程中,一定要善于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開展電子商務等創新經營模式,以減少中間成本,實現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運營。而且,電子商務模式相對鋼貿商和加工中心來說,更容易實施,而且落實得較快,成本也相對較低,大小商戶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實施,建設規模以及投入也因企而異,可操作性強。“電子交易比建配送中心要容易入手,但真正的每家企業都實施肯定有一個過程。”張琳說,“真正意義上的轉型是要建立加工配送中心,把下游用戶需要的具體尺寸規格的成品材運到他們手中。”
電子交易能有效實現鋼材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有效配置,但不是鋼貿商轉型的終極目標。因為僅僅電子交易模式的轉變,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鋼貿商傳統貿易中的壓力和風險。
從轉型呼吁,到亦步亦趨細小改變的累積,都是鋼貿商在同市場博弈中的艱難實踐,其中有盆滿缽溢的經營收益,也有損兵折將的慘烈抗爭,不管局部風平浪靜,還是行業海嘯滔天,不可否認的是,鋼材深加工與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將成為鋼材分銷與物流發展的趨勢,只有這樣,才會使我國鋼鐵工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轉型,對鋼貿行業來說,不僅僅是經營發展模式的轉變,也是對鋼貿商資金、思路、經營能力等綜合實力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