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駕馬車”將如何拉動虎年經濟?
2010-2-7 0:1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 國家統計局2月2日公布了2009年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對GDP增長的貢獻:其中資本形成對 GDP貢獻率最高,達92.3%,拉動GDP增長8%;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率為52.5%,拉動GDP增長4.6%;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則為-44.8%,拉動GDP增長-3.9%。那么,在即將到來的虎年中,這“三駕馬車”又能否“越跑越歡”呢?
馬車一:投資“排頭兵”地位難撼動
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主要擔當起了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使命。從數據看來,資本投資不負眾望,對經濟貢獻達92.3%,創下歷史新高。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表明,2009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涉及民生領域的投資增長明顯加快。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224846億元,比上年增長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個百分點。但專家們紛紛指出,雖然在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要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必須調整以投資為主、消費為輔的增長方式,把經濟增長主動力切換成消費,但結構調整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投資仍將是新一年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而如何帶動民間投資則是投資趨于合理的關鍵。
在2008年全面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于2008年11月率先在世界推出總額達4萬億元的一攬子擴大內需計劃,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中國新政”,從而也帶動了“全球新政”。有了這4萬億元的政府投資,2009年的中國經濟出現了與往年不一樣的情況,投資成為我國GDP增長的主要貢獻者。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今年經濟工作等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4萬億元投資,中央新增投資1.18萬億元,在2009年只完成了一半,大約5900億元。這5900億元的大部分都放在了安居工程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就是路、水、電、氣及環境保護和技術改造。還有一部分是安排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像京滬高速鐵路,以及重要的高速公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也分析,4萬億元是一個長期規劃,余下的投資將在2010年陸續到位,這意味著今年仍將是政府投資唱主角,且這種投資是可持續的、可追加的。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也認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投資仍將占主要地位。
馬車二:2010年出口能否重生?
盡管出口貿易有回暖跡象,但眾多官員與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國內出口貿易的前景仍不容樂觀。“2010年全國出口條件會有所改善,但是不會出現根本性的改善。”針對出口貿易的發展態勢,中國社科院數量所所長汪同三做出如上判斷。“外需不足仍是制約外貿增長的主要矛盾。”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也表示,外貿恢復到危機前的增速幾無可能,需要兩到三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商務部部長助理魯建華稱,全球經濟復蘇基礎并不穩固,外需大幅反彈尚待時日,發達國家就業形勢惡化,全球投資額消費難有明顯起色。此外,更值得關注的是金融危機之下各國側重考慮國內就業和產業發展等問題,國際合作意愿減弱,國際爭端進一步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并有愈演愈烈之勢。”魯建華分析指出。
有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共有19個國家或地區對中國產品發起103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約120億美元。
外貿專家透露,貿易救濟措施充當競爭工具的動向越來越明顯,應對的難度以及調查當局裁決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不斷加大,2010年出口反補貼調查將繼續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熱點和重點。
面對不斷升級的國際經貿摩擦,陳德銘表示,今年將積極采取應對戰略,統籌運用政治交涉、法律抗辯、WTO爭端解決機制等手段,提高貿易摩擦應對能力;繼續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同時深化多邊和雙邊經貿合作。據悉,今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正式建成。
馬車三:消費市場的“形影相隨”
2009年,當世界各國都在盤算著如何實現經濟止跌的時候,中國提出了“拉動內需”的經濟增長“保八”目標。外部環境惡化,外貿萎縮,僅靠投資與國內消費能否拉動中國經濟的龐大馬車?不僅僅外部詫異和質疑,就連國內老百姓本身大多也都抱著“捂緊口袋”的想法觀望著。
然而,在國務院利好政策的重重刺激下,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和能力開始了爆發和釋放,這直接促成了2009年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率為52.5%,拉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但仍有專家表示,實現經濟全面復蘇的道路還很長,前面的路仍然充滿挑戰,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政策的落實情況仍需要經受時間的檢驗。
隨著經濟發展曲線的強勢反彈,中國的消費市場“形影相隨”。在一系列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惠民政策下,金融機構成為拉動個人消費的“火車頭”,房子、車子等大額消費快速增長,這一輪“政策消費熱”可謂波瀾壯闊,但經濟復蘇的路仍然漫長,要讓老百姓敢于消費、樂于消費,擴內需的政策還需持續發力,在休閑經濟等多個領域釋放老百姓的消費潛力。
經歷金融危機,中國經濟較快恢復,供求雙方都展現出對市場的信心和熱情。消費市場轉旺,得益于政府、金融機構和消費個體三者的“共振”。國家實施一攬子計劃,4萬億元的政府投資成為經濟復蘇的引擎,奠定了中國經濟的新局面。
消費市場出現復蘇,大量消費集中于產品的更新換代,專家分析,這個根源在于市民的購買能力提高,百姓的“口袋”鼓起來了,花錢更有底氣了。中國工商銀行研究人士鐘俊敏認為,市民在享受到新產品帶來的更高品質的生活以后,消費觀念更加開放,消費品更新換代的頻率不斷提高。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將繼續推出創新的金融服務,引導支持市民對消費進行升級換代。(李薇崔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