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深圳危機
2010-2-3 21: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金融危機疑似結束了,但深圳的危機仍然存在。
很多高人都指出,現在的深圳創新乏力,有點像中年人。深圳年輕的時候那叫一個棒:毗鄰香港,優惠政策,把原來體制內不安現狀不滿現狀的人才集聚到了深圳,遂有深圳的崛起和繁榮。那么今天呢?
毗鄰香港意味著物流方便,今天香港還在,沒有漂走,關鍵是深圳自己也成長為物流中心,區域優勢更強了;優惠政策的核心是低稅率,這是鼓勵投資、留住資本的有效方法,現在,簡單地減免稅可能是不合時宜了,但是,深圳在這方面不是沒有自己運作的空間,想辦法還是能讓企業感受到政策的優惠,另外,政策優惠沒有了,政策透明就要加強,制度透明、不騷擾,這都是吸引和留住資本的要素,而且是留住“高質素”資本的要素;至于人才的問題就更復雜了,過去是僵化的體制把人才往深圳擠,現在是深圳對人才有了擠出效應———產業由低向高還沒有轉型成功,高房價高物價指數已經提前實現了。
去年第四季度勞動力市場統計數據表明,深圳企業的薪水缺乏競爭力,用工缺口達到81.9萬人,招工難的問題在金融危機將過之時再次浮現。對目前漂浮不定的上億勞動大軍來說,沒有什么比薪酬信息傳播得更快,朋友的叮嚀加上媒體的渲染,深圳及整個珠三角“工資水平低”已經有傳播效應。深圳的企業面臨兩大選擇:一是提高工資水平,這起碼在短時間內要犧牲盈利水平直至傷害到競爭力,二是向勞動力密集地轉移。據報道,惠普、富士康、英業達等一些大項目最近都落戶到重慶,資本轉移不是問題,問題是深圳如果被轉移,留下的空白誰來填補?
深圳面臨兩個問題:如何吸引高端產業,如何保留所謂低端產業,防止空殼化。
有句俗諺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句話是嚴重不靠譜的,實際的情況往往是“新的不來,舊的不能去”。對于深圳的產業來說,導向高精尖沒有錯,但立足點仍然是保持現有在深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深圳應該放下“發達地區”的架子,像一些欠發達地區那樣,在招商引資上“無所不用其極”,繼續下功夫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銳圓不揣鄙陋,先大致說這么幾條:
以規范的法治吸引人。以講求法治、規范行政吸引“高端資本”。
以較低的行政成本留住人。深圳應當力戒奢靡,降低行政開支,減少土地財政的依賴度,盡最大可能控制房價漲幅,進而降低物價指數,讓深圳企業的薪水重新找回競爭力。
以先鋒的旗幟感召人。深圳需要重新定位,更需要重新包裝和營銷,深圳要成為“機會之都”,只要有發展機會,企業會來的,人才也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