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永平高速公路能取代鐵路嗎
2010-2-24 10: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當年,中國大力發展高速公路時期,曾經有一種頗流行的鐵路過時論。
這種觀點認為: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只要汽車大量進入家庭,只要高速公路建成四通八達的網絡,大家出行就會首選高速公路,而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鐵路。他們的理由是公路交通遠比鐵路方便,可以實現門到門對接。
這種觀點還有一個看起來很過硬的論據,那就是美國等發達國家鐵路客運已經萎縮,一些地方甚至開始拆除鐵路。如果我們的明天也是這樣,與其到時候要拆鐵路,何不未雨綢繆,現在就把建設重點轉向高速公路呢?更重要的是,多數地方建設高速公路的積極性大于鐵路,因為高速公路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的確要大于鐵路,因為高速路沿線的招商引資包括房地產會因此而活躍。單單對沿線百姓而言,高速路的好處明顯大于火車。比如,汽車總免不了會堵車,一堵車周邊農民就可以借機兜售農副產品,增加收入,而鐵路線上就不會這樣。所以,修高速公路要比修鐵路更有“人緣”。
時間飛逝,轉眼十年二十年過去了,經過差不多一代人的努力,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貫通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絡,路網規模逐步接近美國。高速公路建設也的確對各地經濟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高速公路的迅猛發展并沒有導致傳說中的鐵路沒落,中國不僅沒有拆鐵路,而且在高速公路大發展20年后,迎來了新一輪鐵路特別是高速鐵路的建設高潮。
為什么國外的經驗在中國不適用?答案兩個字:“國情”。現在想想,當初力挺高速公路而否定鐵路的一派意見,的確看到了美國的情況,但如果只是拿美國的現在來類推中國的未來,則未免過于簡單。因為我們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到五倍,四個輪子的汽車可能載動美國,但未必能夠載動中國。
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光每年春運就要運送幾倍于美國的人口。因此,要解決中國的交通,單靠任何一種交通形態都無法獨立完成。在中國,必須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才能完成類似春運那樣的海量運輸。
建設重點由高速公路轉向高速鐵路,在中國是大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在中國不僅不會拆鐵路,而且鐵路在我們看得到的期限內,恐怕會繼續擔當運輸主角。因為鐵路固然沒有公路方便,不能門到門,但是它的巨大運力和應付極端氣候的能力,則是其他各類交通手段無法比擬的。
如果說美國是汽車輪子上的國家,四個輪子可以解決美國的運輸問題,那么中國恐怕要靠許多輪子一起轉動才能解決問題。任何的厚此薄彼或門戶之見,甚至互相拆臺,都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國有世界人口的1/5,和全球第二大的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