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國企業國際化競爭能力的對策
2010-2-22 23:1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不僅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內向性國際化的經驗啟示,而且也給中國企業外向性國際化帶來了經驗和啟示。中外企業之間的合作經驗告訴我們,中外企業之間要想建立國際合作伙伴關系,中國企業必須將對方的知識、智力和創新能力快速轉化成內在的資本,形成企業內在的發展實力,進而在中外企業之間形成合作雙方的整體實力。實踐證明,規模小、資金實力不強、僅僅依賴訂單加工的企業無法逃脫倒閉的厄運;只有那些戰略長遠、創新能力強、具有產品優勢的企業才能夠在“大浪淘沙”后得以生存和發展。因此,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關鍵在于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歐盟一些國家或企業認為中國企業沒有創新能力,慣于侵犯其他企業的知識產權,善于模仿和假冒。因此,中國企業國際化,要以創新的形象強勢進入國際市場。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一是要積極吸收高新技術。二是改革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價值實現的機制。
品牌國際化決定著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品牌可以增加企業或產品的市場價值,它直接向顧客傳達著產品的屬性、顧客利益、消費者價值觀、展示消費者個性。有影響力的品牌有很高的顧客滿意度、市場知名度,有很高的品質,是具有高價值的資產。在國際市場中,中國企業獲得品牌的途徑可以采取買品牌、創品牌、共建品牌三種方式。
二、加強渠道管理
渠道管理包括融資渠道、營銷渠道及社會渠道。一是要加強融資渠道管理。中國企業可以吸取歐盟企業的經驗,在國際化過程中選擇其中的一種渠道或多種渠道進行融資,以獲得發展的資金支持。二是加強營銷渠道管理。首先要吸引和選擇分銷商,并確定具體分銷商條件;其次設計分銷商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并進行定期的分銷績效評估;第三要進行分銷渠道的風險預警管理,及時進行風險規避與控制。三是要培養企業的社會觀念。培養企業的社會觀念是樹立企業社會形象的好途徑,也是宣傳企業、贏得顧客的好機會。服務社會不僅是企業的責任,也是企業最好的促銷手段。
三、加強合作伙伴關系管理
一是加快國際跨國文化管理的人才培養。經過幾十年的對外開放,中國現在不缺一般的語言交流人才,也不缺一般的海外高學歷或有海外工作背景的人,而是缺乏那種能帶領中國企業深入國際市場、能夠與那些競爭對手進行競爭,并能獲得發展機遇的人才。二是合作伙伴的績效評價。建立合作伙伴績效評價體系,完善評價制度。學習成熟跨國公司做法,一般首先進行市場考察與分析,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建立潛在收購目標綜合數據庫,主動搜集可能的合資或收購目標信息,而不是單純依靠投資銀行;同時確定科學的收購目標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市場前景、潛在合作效應、財務優勢、管理能力以及廣泛社會關系等,并進行科學估值定價。三是發揮中國商協在海外的作用。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會遇到許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商務協會出面進行協調。一方面要借助駐華商協會等經濟團體在促進中國企業與他們本國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外國商協會自身的有效渠道,縮短中國企業進入特定國際市場的時間,減少前期投入,為成功開拓國際市場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國商會走出去積極與外國商會溝通,及時交流在協調企業關系、政企關系、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和看法,及時消除一些不應有的誤解和障礙,積極協助提高企業合作中的績效。
四、提高物流管理能力
一是進一步加強國內市場物流環境的建設與管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物流基礎設施不斷發展和完善。在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高的30個海港中,中國擁有8個,發展勢頭超越全球任何其他市場。但從長期看,一方面必須要加強海港軟件建設,包括運營機制、服務能力等。另一方面隨著上海、北京土地成本的上升和土地供應的稀缺,其周邊的衛星城市將成為投資的另一種選擇;同時,伴隨國家開發西部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和東部地區資源成本提高,西部地區吸引投資的成本優勢顯示出來,但是目前西部地區的物流設施還滿足不了需要,因此,繼續加強和改善西部地區投資環境顯得非常重要。二是提高國際市場物流管理能力。企業跨國經營需要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絡、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組織貨物在國際間合理流動與交換,其過程需要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在準確的時間和準確的地點將貨物從賣方送達買方。國際物流環境差異性大,包括社會制度、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經營管理方式等,它要求企業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同時國際物流還面臨許多風險,如政治風險、經濟風險、自然災害所帶來的風險等,它要求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預警能力,能夠規避風險,將風險損失降低到最低點。
此外,還要培養企業的風險意識。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對外部風險的了解,缺乏對目標國人力資源法規、媒體態度、政府監管、工會力量、政治因素和公共關系等方面的了解,既可導致因過于謹慎而錯過投資機遇,也可導致因忽略風險帶來嚴重問題。因此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應該組建風險管理團隊,引進能評估風險的海外專門人才,并借助合作伙伴建立海外市場的人際關系,搞好社會公共活動,如建立有效的勞工、媒體和公共關系策略;與此同時,重視和發揮業務伙伴、中國政府海外機構在了解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