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公路拉近的距離
2010-2-21 13: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條大路喲通我家,我家住在喲金鐘山下……”一曲充滿自豪的民謠,卻唱出春節回家之路的幾許惆悵。
這條“大路”,由不堪回首的羊腸小路而來。它見證了一個小山寨的點滴變遷。
記者所住的隆林各族自治縣金鐘山鄉牛場村馬蘭田屯,可謂是“窮鄉僻壤”的最好注解——縣,人稱廣西“省尾”;鄉,又是隆林“縣尾”;村,還是“鄉尾”;屯,更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過去,這里水、電、路“三不通”,外人罕至,藏在深閨,與世隔絕。
2004年,記者帶回一部手機,爬上海拔1800多米的金鐘山山頂,好不容易找到半格信號,斷斷續續連通了山外的通訊。這一舉動,當時已驚動村鄰,成了大家飯后的談資。
此后幾年間,記者每年春節回家,家鄉都在變化。尤其是最近兩年,變化可謂日新月異。今年春節,我們開著車,一路暢通無阻,回到村后,喇叭一響,左鄰右舍圍攏來,你一言我一語,從腳下的路,感嘆起家鄉的巨變。
摸摸車身,僅沾一點灰塵;看看底盤,居然完好無損——前來看熱鬧的王大伯不禁嘖嘖贊嘆:“路好了,這回沒問題了!”“這回”的好,道出了“那回”的尷尬。去年此時,記者曾乘家庭轎車來了一次“山地越野”,前方鋤頭挖道,后方人力助推,半夜折騰到家,車已全身傷痕。
鄉親們告訴記者,腳下這條路,是隆林縣最后一條通鄉油路,在“鄉鄉通油路”政策普惠下,即便金鐘山也不能再拖后腿了。從2006年起,一撥接一撥的大家伙開進山里,挖掘機、推土機、軋路機……這些村里人從未見過的大機械,向大山挺進,為山里人辟出一條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真不是一句空話!贝迕裰苁逭f,過去我們信奉“要致富先種樹”,但樹種起來了,運不出去,還是富不起來,現在好了,我們的杉木已遠銷云、貴、川。
從山里考上大學、已在城里工作的周鵬十分感嘆:“公路到家,今非昔比,F在我們大山與外界越來越近,聯系越來越多,這都得益于黨的好政策。”
“我們正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编l政府的王彩琴喜悅中透露著些許無奈,過去,因為交通不便,鄉里發展太滯后了,外面的新農村已如雨后春筍,咱這里尚未發芽。不過,現在也不晚,村口的幾座大山已被夷為平地,藍圖已經繪就,一個全新的農村指日可期。
記者所在的自然屯,過去木屋成片,現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這幾年,自治區改善民生的政策一項項在這里落地,在“茅改瓦”工程的推動下,陳舊的木屋紛紛被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磚混結構的樓房。
回鄉前,記者已獲知不少鄉親新建樓房,但置身其中,一時還真有點找不著北。母親為我一一指認:“這是張家的新房,花了10多萬;那是黎家的舊居,她家已異地新建……”
除夕夜觀春晚,聊起唱山歌,鄉親高大媽說起一件小事:“過去,村民個個都是大嗓門,逢年過節叫親戚吃飯,站到門外,對著大山一吼,全村都能聽得見,F在,掏出手機撥個號,輕聲一喊馬上到!”
她還慨嘆,前些年,大家都是“看云識天氣”;現在,看看電視或手機里的天氣預報,就知曉明天的天氣,你說神不神?
春節幾日,在村里隨處轉轉,所見所聞,真令我興奮。不僅僅興奮于眼前的變化,更興奮于村里的未來——都說公路猶如思路,公路通了,一條無形的新農村發展之路也變得寬敞、平坦,它不僅縮短了游子回家的路,更將拉近城市與鄉村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