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三年內完成30分鐘交通圈建設
2010-2-21 13: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沈陽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機動車數量迅猛增加,行車難、乘車難、停車難等現象日趨凸顯,城市交通面臨嚴峻的壓力和挑戰。
只有從系統上、網絡上綜合研究道路交通規劃建設問題,制定科學的解決方案,才能有效地緩解交通供需矛盾,保障城市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沈陽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組織編制的《沈陽市綜合交通規劃》,未來沈陽的道路網系統建成后,在市內任意一點,10分鐘內就可以進入城市的快速路系統,從而打造出城市“30分鐘交通圈”。
沈陽交通“潮汐”特征明顯
城市交通壓力在城市中心區往往體現得更加突出。從道路交通特征看,沈陽市50%的出行量集中在一環以內,擁堵區域也主要集中在一環以內。高峰時段70%的交通干道嚴重擁堵,10余處路段、20余處節點、部分中小學門前堵車尤為嚴重。
每個在沈城工作和生活的人都對交通擁堵有著切身感受,因此,關于建立城市“30分鐘交通圈”的方案一經提出,便立即在沈陽市引起了熱烈關注。
為了全面、系統地了解沈陽市的交通現狀和市民的出行需求,科學制定全市交通發展規劃,沈陽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組織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了全面的交通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表格20余萬張,出動調查員1萬人次以上。
調查結果顯示,沈城已形成了明顯的“潮汐”交通特征。隨著沈陽市城市空間向外拓展和用地功能的置換,現在多數就業崗位集中于一環以內,而居住地正逐漸向一環和三環之間轉移,從而導致“潮汐”交通特征明顯,如北陵大街、黃河大街、沈新路等反應得都很明顯。
同時,居民出行調查顯示,沈陽市每天有早晚兩個出行高峰時段,這兩個時段的出行量占全天的三成左右。部分有車族不堪其堵,不得不采取“起早”和“貪晚”的辦法,以避開高峰時段。
孫先生住在沈陽市皇姑區嘉陵江街,他每天早上都要開車近20分鐘送女兒到遼寧大學附近的43中上學,然后再驅車近25分鐘趕往市府廣場附近的單位上班。為避開交通“早高峰”,他每天都早早起床,常常是早上7時剛過就送完女兒到單位了;而單位位于市中心的鄭先生每天下班后并不著急回家,總是要在單位待一段時間,等路上車流漸少后再驅車回家。
哪些變化帶來交通“三難”?目前,沈陽市機動車保有量為79.2萬輛,這與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數量并不算大。該市三環內道路總長1640公里,共有45條主干道,道路網密度為5.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為11.7%,人均道路面積為8.8平方米,道路網技術指標處于全國中等偏上水平。
然而,就是在這樣相對較好的基礎上,沈陽城市交通依然未能避開“行車難、乘車難、停車難”的窘境,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同1996年相比,沈城居民的出行特征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居民出行范圍由1996年的15公里增加到目前的30公里。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 ”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曉云強調說,“當居民出行范圍在15公里直徑范圍內時,普通的道路網系統完全可以支撐城市交通正常運行。但是當居民出行范圍增長到30公里后,僅在普通的干道系統上采取調流、拓路等措施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
與此同時,沈城居民平均出行距離從1996年的4公里增加到現在的8公里;出行總量由1996年的1050萬人次/日增長到現在的1400萬人次/日;在居民出行方式方面,公交、小汽車出行比例顯著提高,沈城每百戶已擁有私人小汽車16輛,且全市日均辦理新車注冊近400輛。另外,沈城的道路交通流向已由1996年以東西向為主轉化為目前的以南北向為主。這些變化給沈陽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課題,要求城市的道路網系統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
當務之急是建立“雙快”系統
目前,沈陽市的城市規模和發展空間仍在繼續擴張,道路網系統已經到了必須改造的關鍵時刻。如果不增加快速路系統,原有的道路網系統很難承載起城市交通的壓力。
據了解,廣州、南京、上海等地在城市規模快速增長的過程中,都建設了各自的 “雙快”系統。所謂“雙快”系統,即快速軌道交通和快速路系統。沈陽解決交通困境的當務之急便是建立“雙快”系統,以應對目前的空間增長和交通流量的增加。
當前,沈城交通最大的缺陷是核心區道路網系統性差,快速路規模小,沒有形成網絡,運行效率低。據了解,國內特大城市的快速路一般占道路總長的10%左右,承擔的交通量可達到30%,作用巨大;而沈陽三環以內快速路長度僅為14公里,與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因此,沈陽除繼續建設地鐵等快速軌道交通以外,還應充分考慮快速路的規劃和建設。
城市交通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除了彌補快速路方面的缺陷,沈陽交通的其他問題也需要在新的規劃中一并加以考慮。如,沈陽市中心區貫通性干道少,跨區交通聯系不便,南北方向尤其明顯;干道網節點不暢,支路利用率低,步行系統不完善;停車泊位缺口較大,收費機制不合理,管理多頭,地下停車場利用率低;城區缺少綜合交通樞紐和公交場站用地;交通組織、管理、安全系統需進一步完善等等。
目標鎖定“30分鐘交通圈”
只有從系統上、網絡上綜合研究道路交通規劃建設問題,才能有效地緩解交通供需矛盾,保障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為此,沈陽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牽頭組織制定了 《沈陽市綜合交通規劃》。
《規劃》以道路網系統、公共交通系統、停車系統、交通管理系統及對外交通系統為主要內容,在規劃快速路和現狀干道的基礎上打通斷頭路,改善瓶頸節點,打造路網骨架,實現干道網的系統化和網絡化。目前,該規劃已經完成并向社會公開,正廣泛征求市民意見。
根據該規劃,3年內,沈陽將通過 “建、改、疏”等方式,為全市交通進行“大手術”,牢牢鎖定建立沈陽“30分鐘交通圈”和沈陽經濟區“1小時交通圈”的目標。
“建”,即建設“三縱三橫”6條快速公交線;“改”,即實施交通科技管理系統工程,開展交通信號“綠波帶”建設等;“疏”,即實施“9路、9橋、9節點”項目、接通斷頭路,大大強化沈陽市干道網的貫通性和可達性。
“規劃打造的道路網系統將由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構成。其中快速路系統規劃形成‘一橫、兩縱、兩環、十射’的網絡結構。 ”規劃編制人員介紹,“通過橫縱線路重點解決中心區擁堵問題;通過環路作為市中心的保護殼,起到截流過境交通作用;通過射線聯系主城與外圍新城。待系統建成后,在市內任意一點,10分鐘內可以進入城市的快速路系統,能夠實現城市‘30分鐘交通圈’的目標。 ”
交通模型“篩出”最佳方案
《沈陽市綜合交通規劃》是在參考大量交通調查數據的前提下制定的。
通過交通調查,研究人員全面掌握了市民的日常出行規律,以及全市的堵車路段、停車難地區,對交通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分析,并應用國際先進的交通規劃軟件 Emme/3和transcad,建立起了一整套的交通模型,對綜合交通規劃、地鐵線路規劃、地鐵客流預測等大型項目的順利完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這些模型其實是利用專業電腦軟件來完成的。 ”編制規劃人員說,“通過這種軟件能夠較為系統地模擬出我市今后5年乃至20年的交通狀況,例如,某條道路1小時通過的機動車數量、某條地鐵線1天運輸的旅客數量、某個區域需要配置的停車位個數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