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南京:在"兩化融合"中轉型 裝備制造成引擎

2010-2-20 21: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傳統產業照樣能轉型升級,成為先進制造業。
      ———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沈 健
    
      2009年我們的銷售收入由30億元上升到80億元,主要是抓住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而抓住機遇的前提,正是我們多年積累的自主創新能力。
      ———南京南瑞集團副總經理 奚國富
      
      這段時間,南京南瑞集團的工程師們正在上海地鐵十號線上忙碌,這里正在進行綜合監控系統的調試,不久,這條世博地鐵線就要通車了。
      上海地鐵十號線是一條無人駕駛地鐵線路,也是一條將綜合監控系統的主體系統與電力監控系統、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旅客信息系統、公共廣播系統等進行統一建設的地鐵線路,這一綜合監控系統的總合同額達到2.68億元。這樣的綜合監控,對軟件、硬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極高,以往都是分門別類由若干公司承擔,但這一次,南京南瑞集團來了個“總承包”。它代表的,是當今世界軌道交通最尖端的技術。
      “2009年是南京南瑞集團大發展的一年,我們的銷售收入由30億元上升到80億元,主要是抓住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而抓住機遇的前提,正是我們多年積累的自主創新能力。”南京南瑞集團副總經理、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奚國富說。
      南京南瑞集團擁有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雄厚的科研實力,研發方向從原來的電力控制領域逐漸向工業控制領域延伸,軌道交通的控制系統就成了公司業務新的增長點。從研發到制造,正是信息技術向工業體系滲透融合的過程。南京南瑞集團獨特的發展路徑,使其成為南京市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示范企業。
      “南京是國家老工業基地,傳統的老國企較多,用信息化改造傳統工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南京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特點。”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沈健說。2009年,南京市正式成為首批全國“兩化融合”試驗區,“兩化融合”在推動轉型發展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南京市經委副主任孔秋云介紹說,南京市配套出臺了《2009—2011年“兩化融合”滾動項目計劃》,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科學分析和南京優勢產業發展趨勢的梳理,明確和細化了下一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重點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調整方向,為信息技術融入各行業和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等各個環節提供指導依據。
      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剛剛獲得了2009年全國質量獎,這也是全國冶金行業和江蘇省本年度惟一獲此殊榮的單位。“南鋼的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資本產出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指標均居行業前列,和我們積極推進信息化密不可分。”南鋼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歷時18個月的南鋼ERP項目已全面上線,實現了南鋼信息化管理上的訂單全程跟蹤,并做到了“日成本按品種核算”、“訂單成本模擬”等8大突破。
      “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傳統產業照樣能轉型升級,成為先進制造業。”沈健說,在信息化帶動下,石化、鋼鐵、汽車、電子信息等傳統支柱產業呈現又好又快發展勢頭。
      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服務業有優勢,但對南京這樣的城市來說,服務經濟還需要制造業的支撐,否則就容易出現“空心化”的趨向。“兩化融合”的優勢在于,一些基礎較好的大型工業企業,能夠率先向研發、物流、信息服務等服務業轉型,轉型成為二、三產業融合的高端企業。
      可喜的是,南鋼等企業正利用其人才、經驗,通過市場化運作,實施內部信息化部門的分離、優化、升級,面向全行業服務。而作為“兩化融合”黏合劑的軟件產業,自2000年以來每年保持50%左右的增長,已經成為南京經濟發展最大的亮點之一。
      南京經濟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集中度較高,3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前50強占了全部工業產出的70%左右。這些龍頭企業率先轉型發展,使南京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充滿了“底氣”。
      據初步統計,2009年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70億元,增長1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8000美元;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30億元,增長11.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60億元,增長2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950億元,增長18%。
      從大的區域經濟格局來看,在長江經濟帶這個軸線上,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是四大中心,而在這四大中心中,南京的經濟總量最小,要想發揮區域經濟中心輻射帶動的作用,必須做大規模。結合南京的現實情況,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在調整結構的同時不放慢速度,在優化結構的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發展思路。
既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又要調整結構,只能通過大量高質量新項目的支撐來實現。南京去年簽約引進了214個大項目,總投資1049億元,項目數和投資額均比上一年增長1倍左右。這些項目中,包括了高世代液晶面板、梅鋼世界一流水平自主創新冷軋線、國家智能電網南京科研生產基地等投資百億元和數百億元級龍頭型項目。
      對南京來說,這些項目不僅僅意味著大規模的有效投資,而且意味著一個個前景看好的新興產業:軟件和服務外包、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智能電網……這些,正在成為南京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