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逆勢而上的奇跡--鄂爾多斯經濟發展保持強勁勢頭

2010-2-20 20: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今天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成就令人矚目。在世界經濟嚴重衰退、我國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的大背景下,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創造了逆勢而上的奇跡。
  只有160萬人口的鄂爾多斯市,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00億元,同比增長23%;地方財政收入365.8億元,同比增長38%,財政收入總量、增速均居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首位。今年(2010年)1月份,又實現“開門紅”:財政收入62.8億元,同比增長31.7%。“十五”以來,大約每兩三年,鄂爾多斯市的經濟總量就翻一番。
  煤炭資源豐富、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是鄂爾多斯的兩大特征。正確處理快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的關系,實施“結構轉型、創新強市”和“城鄉統籌、集約發展”戰略,使鄂爾多斯的資源優勢與發展優勢得到有機契合。
  結構轉型,再塑經濟增長新優勢
  鄂爾多斯探明煤炭儲量為1676億噸,發展的“第一桶金”就來自煤炭。
  在發展進程中,著眼避免資源型城市因資源枯竭而陷入困境,鄂爾多斯市決策層明確提出:決不能走資源簡單開發的老路,未雨綢繆就必須改變“一業獨大”現狀。于是,“轉型升級、創新強市”戰略在鄂爾多斯市叫響。       
  市委書記杜梓說:“開發利用資源是必要的,這也是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但不能急功近利,無節制、低層次地開發,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才是健康、和諧的發展。近年來,我們力推產業結構調整,其效果正在顯現。鄂爾多斯現在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源城市,其主要的經濟增長點已轉向煤化工、裝備制造和物流等后續產業。”
  從小煤窯挖煤到整合煤炭資源,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煤炭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從“煤從空中走”(發電)到“煤從管道走”(煤化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資源附加值;從比較單一的資源型產業到制造業、物流產業、服務業等產業的崛起,鄂爾多斯近年來走出一條產業升級、產業延伸、產業多元的快速、可持續發展之路。    
  神華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間接液化已成功出油;久泰二甲醚、新奧煤制甲醇、博源甲酰胺等一批重大化工項目有效推進;神華2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上海惠生甲醇等項目開工建設……一大批投資大、規模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等資源深加工項目加速推進,鄂爾多斯市目前在建和已經形成的煤化工、天然氣化工和氯堿化工生產能力超過千萬噸。    
  在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內蒙古第一條乘用車生產線——華泰汽車年產5萬輛SUV整車制造項目2007年已正式投產,年產30萬臺清潔燃油發動機、30萬臺變速器項目即將投產;年產15萬臺轎車項目正在建設中,一個汽車制造工業園正在快速形成。 
  “3年內,我們將投入500億元,集中打造東勝、康巴什、伊金霍洛旗3大制造業園區;同時,適應優勢特色產業大發展,配套發展現代物流和金融,推動達旗、東勝、阿康、札薩克4大中心物流基地建設,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杜梓說。  
  2009年11月6日,“居然之家”在規劃面積5300畝的東勝區華研物流園區開業。這個物流園區全部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交易額500億元。此外,易興建材物流園區、銅川汽車博覽園、萬家惠食品集散港等一批物流產業項目已進入運營發展階段。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等商業銀行即將在鄂爾多斯開業,一批文化旅游項目正在加速實施。2009年,鄂爾多斯市一產和三產投資增速達到260.7%和94.2%,分別是二產的18.4倍和6.6倍。其經濟發展格局正在由“一業獨大”向“多點支撐”轉變。    
  環保優先,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
  綠色是鄂爾多斯世世代代魂牽夢繞的顏色。作為全國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鄂爾多斯境內不僅沙漠廣布,水土流失嚴重,而且還有大面積的砒砂巖裸露區。    
  “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繁榮!”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綠色大市”的目標。   
  鄂爾多斯市把環境容量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硬約束,堅定不移地實施節能減排、“關小上大”,走“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道路。近年來,關閉小煤炭、小硅鐵、小火電、小水泥2400多座,淘汰落后產能3400萬噸。區域環境質量大為改善,集中式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同時,注重工業園區綠化,打造綠色花園式園區。2008年,鄂爾多斯市被環境保護部等多個部委組成的“中華寶鋼環境獎”組委會授予該項環保大獎。    
  如今,鄂爾多斯市蒙西工業園和棋盤井工業園已分別成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循環經濟試點。烏審旗已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內蒙古首家獲得該項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地區。  
  工業化、城市化持續快速發展,使鄂爾多斯具備了工業反哺農牧業、城市支持農牧區的基礎,禁牧、休牧、輪牧,舍飼養殖,一系列有效措施相繼實施。 
  到2009年,全市禁牧草場面積達到3518萬畝,休牧草場面積達5298萬畝,分別占草場總面積的39.9%和60.1%。2009年,全市還完成禁止開發區1萬平方公里生態集中恢復區建設任務,使生態得以大面積恢復。
  一組數字可以說明鄂爾多斯市的生態環境狀況:2000年,鄂爾多斯市刮沙塵暴80多場,現在全年最多刮6至7場,過去沙塵暴一刮天昏地暗,現在僅表現為浮塵或揚沙;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由13.6%增加到22%;毛烏素沙地的治理面積已占到總面積的67.3%,庫布其沙漠的治理面積占總面積的17%;全市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均超過全國、全區平均水平;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2015萬畝,人工灌木林保存面積達1615萬畝,居全自治區首位。   
  統籌城鄉,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在距離東勝區城區4.5公里、緊鄰國道109的罕臺鎮,一座座新樓拔地而起,這里是東勝區城鄉統籌試驗示范區,是鄂爾多斯市打造的自治區級城鄉統籌示范區。示范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主要吸納適合轉移農民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產業入駐,建成后將吸納2.5萬名農牧民就業。  
  這個示范區的建設,是鄂爾多斯“城鄉統籌、集約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鄂爾多斯著力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型,推動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統籌轉型,推動粗放型經營方式向集約化經營轉型。
  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有一個明確的思路:把發展的目的落實在改善民生上,讓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既要加大政府的惠民投入,也要在發展的規劃、產業布局等多方面做文章。   
  鄂爾多斯市的地理地貌,可以用兩個“48%”來概括:境內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占全市總面積的48%,丘陵溝壑區、干旱硬梁區占到總面積的48%。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鄂爾多斯出臺了“三區”建設規劃,將全市劃分為農牧業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將禁止開發區所有農牧業人口、限制開發區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農牧業人口轉移出去,從事二、三產業,一方面減輕對自然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改善這些環境惡劣地區群眾的生活;在大力轉移剩余勞動力、提高農牧民土地等資源人均占有量的基礎上,發展農牧業規模經營,打造現代農牧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
  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子村農民祁有師就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望著自己管理經營的2000余畝平展展的農田,祁有師有說不出的高興。如今,他耕種的土地多了,收入也多了。和祁有師有相同經歷的人還有很多,依托于集約化、產業化政策的推動,一些有實力、有經驗、有膽識的農民承包大片土地,采用大型農業機械耕作,從小打小鬧的“莊戶人”搖身一變成為“農場主”。   
  對轉移出來的農村牧區人口,鄂爾多斯市實行了“四個一”政策,即為他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套住房、一份生活補貼”。2000年至2008年,鄂爾多斯市通過異地搬遷、城鎮安置已累計轉移農牧區35萬人,2009年向城鎮轉移安置近5萬人。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上,鄂爾多斯大力構建民生財政,營造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鄂爾多斯在內蒙古率先實施了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率先推行了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和農牧民低保制度,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城鄉統籌的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鄂爾多斯投入124億元——全市財政支出的54%,用于解決老百姓業有所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貧有所濟的“五有”問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5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7800元,分別增長16%和11%。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