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漸行漸遠的2009年,是我國物流業發展進程中艱難的一年,但也是我國物流產業加速升級發展的一年。說其艱難,因為在金融風暴的市場大環境下,物流需求萎縮,市場低迷;說其加速升級,因為國民經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及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使物流業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力度加大。
即使在2009年低迷的市場大環境下,中國物流業仍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物流企業整合步伐加快,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產業政策和市場環境不斷改善,物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約8%。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揭曉了“2009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行業十件大事”,盤點了2009年中國物流業的發展成績。
2010年是中國的 “
事件一:國務院發布 《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內容:2009年3月25日,國務院出臺《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以下簡稱 “《規劃》”)。《規劃》強調了物流業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加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針對性地提出了為期三年(2009~2011年)的物流業發展任務,明確提出十大主要任務、九大重點工程及九大政策措施。
背景: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并延續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受此影響導致我國物流需求萎縮、市場低迷、物流企業信心不足、經營困難加劇。
影響: 《規劃》不僅著眼于物流業自身的平穩發展,同時強調了對其他產業升級發展的作用。物流業的平穩發展和產業升級加速,也是其他產業做大做強的潤滑劑和助推器。 《規劃》出臺后,各級政府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扶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2010年是 《規劃》落實的關鍵年,相關細則也將陸續出臺。
事件二: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提出60條物流政策建議。
內容:60條政策建議是從行業關注的六大焦點問題提出的。分別是:《關于物流業稅收問題的政策建議》、《關于物流業發展中有關交通管理問題的政策建議》、《關于物流業投融資問題的政策建議》、《關于推進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政策建議》、《關于支持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的政策建議》和《關于支持物流園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背景: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規劃》精神,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2009年5月組織了三個調研組,分赴珠三角、長三角和中西部地區進行了調研,并就《規劃》中提出的“抓緊解決影響當前物流業發展的土地、稅收、融資、做大做強、交通管理及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等方面的問題”召開了專題座談會,反復討論修改;并于2009年9月份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60條制約和阻礙物流行業產業升級和業務轉型的政策建議。
影響:60條物流政策建議集中反映了物流企業的政策訴求,具有普遍性和緊迫性。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起草相關文件,與有關部門協調。為《規劃》相關細則的出臺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可行性很強的藍本。如果有關政策建議能夠及早出臺和落實,將進一步健全我國物流產業政策、改善產業環境。
事件三: 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1月1日起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到2009年底已有13個省市取消了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撤銷站點1430個。
內容:2008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通知”,要求自2009年1月1日零時起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和配套措施。同時,要求取消養路費等6項收費,并逐步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
背景:2009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沖高回落,為我國成品油價格和稅收改革提供了十分難得的機遇。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石油需求不斷增加。實施多年的成品油價格和稅費形成機制,不能正確反映我國成品油的供需關系,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對物流業來說,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成品油價格和稅費形成機制,以費代稅、負擔不公平等弊端,不利于物流業發展;二級公路收費規模過大,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加重了物流企業的負擔。
影響:物流企業的燃油成本占到運輸成本的30%。改革體現的 “多用油,多繳稅;少用油,少繳稅”的公平稅負原則,使物流企業稅費機制日趨公平、合理,加快了物流企業踐行 “綠色物流”步伐,推動了物流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而撤銷的1430個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站點,在減少了物流企業在公路運輸環節的不合理收費的同時,更能提高企業的物流效率。
事件四: 國家發改委、國家稅務總局委托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推薦物流稅收試點企業,并將稅收試點工作常態化。
內容:2009年8月,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物流企業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推薦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各地物流牽頭部門在每年3月和9月將符合條件的試點備選企業名單送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匯總后報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試點企業基本條件是:具有運輸、倉儲等外包的經營業務;最近一年營業稅及附加實際繳納額不低于100萬元;無不良納稅記錄。
背景:自2005年起,經國家發改委推薦,國家稅務總局先后確認了4批、394家物流企業納入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范圍。實踐表明,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減輕了試點企業的稅務負擔,增強了企業實力,為物流業健康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在總結經驗和評估績效的基礎上,將試點工作常態化,使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試點政策。
影響:稅收試點工作常態化等是國家支持物流業發展又一項重要的產業政策,有效地解決了試點企業營業稅重復納稅的問題。而且稅收試點工作常態化,能讓更多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加入進來。隨著試點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是根除物流行業稅費不合理 “頑疾”的一個好開端。
事件五: “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專項資金”、 “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服務業聚集區專項資金”相繼設立,一批物流項目得到財政資金支持。
內容:2009年3月至10月,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先后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專項投資管理辦法》、《中央財政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關于2009年服務業聚集功能區項目資金申報指南》,將專項資金分別用于支持《規劃》中的重點物流工程;服務業的技術升級、設施改造、網點建設、系統平臺建設、人員培訓、公共服務等方面;及商貿園區、物流園區的建設和升級改造。
背景:《規劃》強調物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而目前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求,對現有物流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和規劃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的物流項目勢在必行。
影響:資金瓶頸一直制約著物流產業發展。借國家大力扶持物流業發展的契機,設立扶持物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能加快物流產業升級步伐。而且通過政策杠桿撬動民間資本投入,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專項資金扶持領域和項目的設定和國家對項目規劃的大局觀,避免了物流項目的重復建設,可謂一石數鳥。
事件六: 采購經理指數 (PMI)準確預測經濟回升勢頭,引起國務院領導重視和全社會廣泛關注。
內容:所謂PMI指數是指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通常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反映經濟衰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PMI的工作已經做了多年。2009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每月發布的PMI指數,與國民經濟發展態勢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引起國務院領導重視和全社會廣泛關注。
背景:當全球經濟還被金融風暴陰云籠罩之時,溫家寶總理不止一次表示,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而信心來自于自信,更來自于對未來經濟發展形勢的準確把握。但長期以來,我國對工商業宏觀經濟監測指標上不健全。
影響:事實上,PMI指數主要是對制造業經營生產企業監測數據的反映。而制造業是物流業的主要服務對象。及時了解、掌握制造企業發展狀況,準確預測其發展動向,能使物流企業掌握客戶需求,方便其制定經營策略,對物流企業大有裨益。更為重要的是,2009年下半年以來,PMI指數一路走高,增加了人們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
事件七: 商務部組織開展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創建和評審工作。
內容:2009年8月,商務部發布《關于開展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從2009年起,擬用3~5年時間,開展包括示范城市、示范園區、示范企業和示范技術在內的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工作。通過示范創建,在全國范圍內形成35~40個示范城市、70個左右示范園區、300家左右示范企業和一批物流示范技術。
背景:2008年商務部曾發布《關于加快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和2009年3月國務院出臺的《規劃》,都強調了加快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更好地發揮現代流通業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先導性作用。
影響:申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要求其必須有 “一技之長”才能配得上 “示范”兩字。這使得申請城市必須對自身在流通領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一次系統的調研,了解城市的商貿物流服務能力,掌握城市的區位條件和商貿物流需求狀況,明確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優先主題。如城市配送、農村物流等。因此,通過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創建和評審工作的開展,不但能提高城市的商貿物流能力,而且通過對自身的 “大摸底”,即使不幸落選,也可以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市的商貿物流。
事件八: 全國鐵路全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6000億元,營業里程躍居世界第二位。
內容:2009年完成鐵路基本建設投資6000億元,比上一年增加2650億元,增長79%。全年全國鐵路共完成新線鋪軌5461公里、復線鋪軌4063公里,投產新線5557公里;其中客運專線2319公里,投產復線4219公里、電氣化鐵路8448公里。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8.6萬公里,躍居世界第二位。
背景:鐵路運力不足一直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尤其在電煤等大宗物資運輸上瓶頸突出。目前鐵路發展也與綜合運輸結構建設不協調。同時,在遭受進出口貿易寒流沖擊下,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中央政府果斷出臺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其中鐵路項目建設資金占據了相當的比重。
影響:6000億元的鐵路基建投資,和鐵路營業里程的快速增長,顯示出國家對鐵路這種高效、低碳的先進運力的支持,對綜合運輸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快捷、高效的鐵路運輸是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的基礎環節,將極大地推動我國陸地物流的發展,同時為海鐵聯運、公鐵聯運等先進生產方式提供基石。
事件九: 交通運輸部等六部門聯合下發 《關于推動農村郵政物流發展的意見》。
內容:2009年5月23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推動農村郵政物流發展的意見》,提出農村郵政物流發展的目標:著力打造管理集約化、網絡規模化、服務社會化的現代農村郵政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健全完善經營機制。到2012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雙向高效、種類豐富、服務便利”的農村郵政物流服務體系。
背景:從中央1號文件連續7年鎖定在“三農”領域,到免收沿襲幾千年的農業稅,體現了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特別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家出臺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一系列惠農、刺激農村消費政策成效顯著,更加印證了振興農村經濟、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在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于城鎮經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十分突出。郵政系統在農村具有良好的基礎,網點幾乎覆蓋了每一個自然村。通過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健全完善經營機制”等措施,運用現代物流管理手段,修復農村市場的郵政網點,加強市場監管,健全完善經營機制,對發展農村物流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件十:
新修訂的 《郵政法》10月1日起實施。
內容:2009年4月頒布,并于10月1日正式實施的《郵政法》。新《郵政法》的核心內容是:一是建立了郵政普遍服務的保障和監督制度,將保障公民通信權利作為立法的重要內容;二是建立快遞市場準入制度,明確了包括快遞企業、快遞業務、快件的法律地位;三是適應郵政體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企分開、權責明確、職能統一的郵政管理制度,并進一步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
背景:1986年根據政企合一郵政管理體制制定的《郵政法》,面對郵政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和郵政業發展、政府監管面臨新的形勢,其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2005年8月,國務院通過《郵政體制改革方案》,啟動了郵政體制改革。
影響:對于新 《郵政法》,非郵政快遞企業給予極大關注。新 《郵政法》給了民營快遞企業一個合法的身份,設立了快遞市場準入制度,規范快遞市場,保障公平競爭,有利于快遞市場的健康發展。但郵政專營范圍的有關問題仍待明確界定。(隋秀勇綜合整理)
世博年”,也是實施 “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還是物流業發展的 “攻堅年”。站在2009年的豐碑上,相信中國物流業能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