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核心命題:調結構提效益轉方式

2010-2-19 0: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總結過去,四川經濟雖然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但是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結構的低度同構、結構失衡已成為阻礙四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痼疾。在2009年保增長的目標實現以后,2010年以后的四川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的提高就顯得格外重要。展望2010年,四川經濟要繼續打好“西部牌”、“資源牌”、“市場牌”和“重建牌”,在高增長的同時加大“調結構、提效益、轉方式”力度。目前,四川經濟發展正處于上升期,重大工作推進處于攻堅期,積蓄的發展動能處于釋放期,西部經濟發展高地處于奠基期。2010年,國內外的環境與條件好于上年,中央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為四川經濟上水平、上臺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四川省經濟工作會議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川省2010年經濟工作要“爬坡上臺階,蓄勁求突破,開創新局面”。
首先,四川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特色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工業企業規模的擴張,以及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開辟了許多新的投資領域,促進了投資的快速增長。同時,中央西部大開發和統籌區域發展戰略,又根據四川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落后的實際,加大了對四川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農村等方面的投入,加大了彌補過去的歷史欠賬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投資力度。其次,四川在編制“十一五”規劃時,高度重視項目規劃,儲備了一大批擬上項目。第三,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災區的迅速恢復與重建,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中央設立的災后重建基金和相關省(市)對災區進行對口支援將繼續發揮作用。第四,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周期性調整的沖擊,中央推出了近3年要增加投資4萬億元的擴大內需計劃,其中就有1萬億元投到四川災區,投資規模是空前的。這為四川未來的發展帶來了絕好的機遇。第五,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態勢更趨強烈。隨著西部地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特別是交通物流設施建設的加速,將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企業轉移,其中包括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制造基地向西部轉移。第六,西部大開發步伐的加快。作為西部大開發前進基地的四川將在這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投資中占有相當的份額。
基于上述六個方面的有利條件,四川確定了在未來2年左右時間內,實現完成投資3萬億元規模的目標。這相當于改革開放以來前30年的投資總和。同時,2010年伴隨“家電下鄉”等一系列刺激政策實施,城鄉群眾收入增加等對消費的拉動;四川省出口的產品錯位與市場錯位的比較優勢等因素的協同,完全可以有效地支撐四川省2010年10%甚至還要快的經濟高速增長。
展望2010年,四川經濟雖然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但是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外需還處于萎縮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經濟回升主要還是依賴政府和大型國企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居民消費率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從改革自身的要求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長期以來,四川經濟一直延續著發展粗放、結構失衡的強大慣性。資源、市場、環境再也不能支撐傳統的產業結構與低質量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方式。結構的低度同構、結構失衡已成為阻礙四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痼疾。因此,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提高投資效益、轉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方式”,無疑是2010年四川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以產業升級、制度創新來“調結構”、“轉方式”和“保民生”是四川2010年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如果不能及時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四川目前良好的經濟形勢不僅無法延續,被擴大內需和災后重建所掩蓋的經濟問題可能會凸顯出來。因此,2009年保增長的目標實現以后,2010年以后的四川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的提高就顯得格外重要。從根本上說,只有深刻把握了“調結構、提效益、轉方式”這個又好又快發展的核心命題,我們才能自覺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相應的政治、文化、社會的各項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運作和國家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是謀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從而使社會財富分享于廣大人民的經濟制度。
在“調結構、提效益、轉方式”的過程中,四川要做到六個“必須”,即: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發展節能減排的新興產業;必須從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路徑,轉變成消費、投資和進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模式;必須要著力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要關注一二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必須加大城鄉統籌的力度;必須注重民生的改善。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