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開發,黃三角揮就新畫卷
2010-2-15 18: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黃三角項目推介會在北京舉行,共簽約77個開發項目,總投資2610億元,簽約項目涉及新能源、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工業、基礎設施、現代農業等諸多領域。此時,距離國務院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還不到2個月。 開發高效生態經濟區
高效生態經濟區,是國家對黃三角開發建設的獨具特色的功能定位。
黃三角到底有什么?寬闊的道路,微咸的海風,大片的鹽堿地、荒草地以及沿海灘涂地,東方白鸛、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百余年來,在海、河、陸相互作用下,黃三角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形地貌、生物種類繁多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特殊的地理與經濟單元。
《規劃》顯示,黃三角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后備資源最多的地區,擁有未利用地近800萬畝,其中國家鼓勵開發的鹽堿地270萬畝、荒草地148萬畝、灘涂212萬畝;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黃河沖積年均造地1.5萬畝。
然而,在黃三角的美麗背后,卻隱藏著“生態的脆弱”。黃三角成陸時間晚,草甸過程短,土質結構疏松,使這里的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不適當的開發容易使區域環境和生態鏈遭受破壞。
在經濟發展方面,黃三角總體經濟結構呈現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的二元結構特征,一端是具有相當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的石油工業,另一端則是以傳統農業和工業為主的地方經濟。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地方工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整體經濟結構單一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
這種自然生態脆弱與經濟結構單一造成的“生態安全”和“經濟安全”雙重問題,使得黃三角只能走一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新路。
著名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說,黃三角既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同時又面臨著巨大的發展與轉型的壓力,所以要在這兩方面協調發展,找出一條發展與保護雙贏的道路。高效生態發展的定位,抓住了這個區域的特點,也是未來黃三角發展的靈魂所在。
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表示,建設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有利于實現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的有機統一,開創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有利于增創區域發展新優勢,加速環渤海地區振興與崛起,也有利于完善我國沿海經濟布局。
區域發展新引擎
根據《規劃》,黃三角包括山東東營和濱州兩個地級市全部,以及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云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及山東省內6個設區市、19個縣(市、區),這個區域2008年末常住人口981.5萬人,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0個天津濱海新區面積的總和。
山東省省長姜大明表示,“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將會成為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在國家實行嚴格的土地調控政策、投資項目與建設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東部沿海及國內發達地區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受到土地、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的制約,產業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梯次轉移的趨勢明顯。黃三角資源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擁有未利用土地近800萬畝,適宜大規模開發建設。
國務院把黃三角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從國家戰略層面明確黃三角的戰略地位和開發重點,將為黃三角開發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帶動魯北地區加快發展。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黃三角地區將抓住并利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突出高效生態主題,優化發展環境,大規模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預計到2015年,黃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9300億元,成為山東省新的經濟增長極,為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規劃》明確了發展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完善沿海經濟布局
上海海事大學物流研究中心主任林國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黃三角規劃的批復其實是代表了中央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思維,“通俗地說,就是從‘條’戰略到‘塊’戰略的轉變。”
“我們之前提的比較多的都是泛珠三角區域、泛長三角區域、環渤海灣區域等等,這種“泛”、“環”的概念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要以“塊”的方式逐步推進、落到實處。”
黃三角地處山東半島北部,是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北翼的主體組成部分。將視野從山東半島擴展到整個環渤海經濟圈來看,黃三角毗鄰天津濱海新區,并與渤海灣北部的遼寧沿海經濟帶隔海相望,黃三角的加入,將形成環渤海區域南岸高效生態產業聚集帶,為環渤海這一世界級經濟圈的發展增添新的亮點。
姜大明表示,“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將成為提升環渤海地區整體實力、完善全國沿海經濟布局的重要平臺。“
加快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將使山東省更加緊密地融入環渤海經濟圈,進一步強化山東省與環渤海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加快環渤海地區一體化進程,增強環渤海地區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同時,加快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還將進一步密切環渤海地區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生產要素在兩大區域內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拓展兩大區域合作空間,推動兩大區域發展改革在更高層次上對接融合,進一步完善全國沿海地區生產力布局,形成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此外,黃三角開發還獲得了國家在金融創新上的重大支持。國家支持黃三角整合區域內城市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支持在黃三角地區設立地方性銀行;山東省可以按照相關管理辦法,建立黃三角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金融方面的改革創新,將為黃三角大規模開發輸入源源不斷的“資金血液”。
打造四大臨港產業區
林國龍指出,“國家今后的經濟發展模式肯定是‘大部門管理’、‘小區域經濟’,因為這樣就可以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特點,多元化、多形式、多模式地進行發展。”
“實際上,航運和物流的發展,一定要放到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規劃中去。”隨著各項瓶頸制約的逐步打破,黃三角后發優勢和發展潛力日益凸顯。在港口物流方面,萊州、東營、濱州、濰坊四個港口初具規模,公路、鐵路、航空體系日益完善。
而黃三角根據自身產業特點,將重點打造四大臨港產業區。
東營臨港產業區,將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重點發展精細化工、能源工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生態旅游業和高效生態農業,打造全國重要的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建設區域物流中心和產品集散中心。
濱州臨港產業區,位于濱州市無棣、沾化北部沿海地區,將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環渤海地區物流中心和油鹽化工、船舶制造、清潔能源、生物制藥等產業聚集區。
濰坊臨港產業區,位于濰坊市寒亭、壽光、昌邑的北部沿海地區,依托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將打造船舶發動機和汽車制造、科技興貿創新和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萊州臨港產業區,位于萊州北部海灣,將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建成電力、冶金、精細化工、機械制造、濱海旅游、生物育種等產業聚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