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增幅居全市第一”引領江北經濟發展
2010-2-14 17: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歷金融危機的沖擊與洗禮,在主城核心區這個耀眼的大舞臺上,江北經濟發展吸引眾人目光:不僅拿下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總量、實際利用外資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三個”全市第一,地區生產總值增幅、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幅、商品銷售額增幅位居主城第一。這些引領江北經濟快速奔跑的“第一”數字背后有著怎樣的秘訣,本報今日推出解密江北經濟“六個第一”特別報道。
關鍵詞:GDP
地區生產總值達325.35億元、增長17.2%,增幅名列主城第一。
解讀:2009年的江北GDP雖是高歌猛進,但并非一帆風順。“帶著夢想與希望前行。”江北區發改委相關人士說,在一季度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江北仍充滿信心,看到了自身發展的希望與優勢,抓項目、抓工業、抓引資、抓群眾生活改善,促進了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打牢GDP高速增長的基礎。
牽龍頭、抓關鍵,二產業緊緊依靠長安汽車、海爾電器等骨干企業,三產業穩商貿,擴商圈。
功夫不負有心人,二、三產業交出完美答卷:分別完成增加值126.2億元和196.5億元,增幅分別達到19.4%和15.9%,共同推動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2%的增長幅度。
他們表示,江北不僅在實現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結構更加優化,三次產業的比重調整為0.8∶38.8∶60.4,第三產業比重較上年有較大幅度提高。
關鍵詞:工業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67.2億元、增長37.7%,增幅名列主城第一。
解讀:盡管有金融危機的陰影,江北區的工業仍呈現快速發展強勁勢頭。2009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7.1億元,同比增長37.7%,增幅創下10年來的新高。
什么原因導致江北區工業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還能逆勢而上?江北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稱,“兩個重點”成為全區工業發展的引擎。
“兩個重點”即: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帶動全區工業增長。長安、海爾等重點企業拉動全區工業增長25.8%,對全區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8.4%。
重點行業帶動地區工業增長。在全區規模工業29個大類行業中,18個行業產值同比保持不同程度增長。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實現產值221億元,同比增長53.4%,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0.2%;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實現產值30.5億元,同比增長63.4%。此外,農副食品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均實現增長。
江北區經信委負責人表示,2010年國家關于汽車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出臺,“汽車下鄉”、“家電下鄉”政策的連續實施,將持續帶動江北微車、家電生產持續增長。長安發動機新基地、海爾二期、中鋼物流、中天環保、正浩車輛、望江風電增速器等一批重大工業投資項目的實施,將給江北規模工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1000億
商品銷售總額突破1000億元、增長34%,增幅名列主城第一。
解讀:商品零售總額的猛增,觀音橋商圈功不可沒。每一個數據增長的背后,都見證著觀音橋商圈崛起的不爭事實。
江北區商委相關人士稱,正是江北區圍繞“重慶新興商貿中心”功能定位,確立商貿流通業為先導性支柱產業進行了高起點謀劃。
不僅高起點謀劃,江北區還大手筆建設。為不斷完善消費市場建設,打造消費平臺、優化消費環境,江北堅持把商貿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觀音橋商圈從無到有、江北商貿從弱到強。良好的商業環境和氛圍不僅聚集了人氣、帶動了商氣、更引來了財氣。
該負責人稱,2010年,觀音橋商圈將全面啟動48萬平方米的“太陽谷”項目建設,精雕細琢打造重慶城市新地標和商務高地;“全國前三、西部第一”超大型書城也將啟動建設,打造商圈文化又一“奇葩”;實現協信中心星光68國際名品廣場開業,打造重慶全新高檔商品天堂;完成“大融城”13萬㎡物業改造和以朗晴廣場為核心的中國首座“浪漫街區”主題商場建設。
關鍵詞:社零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76.9億元、增長26.3%,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解讀:5年前的江北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為50.18億元,總量列全市第六,增幅列全市第五。2009年,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江北區商委人士稱, 2009年,江北成功創建重慶首個、中國首批“中國商業名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9億元,同比增長26.3%,增幅居全市第一。
圍繞“重慶新興商貿中心”功能定位,以“觀音橋商圈再提升”工程為重點,江北商貿開拓進取、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喜獲豐收,“名區創建、規劃編制、商圈建設、會展活動、特色餐飲、農村消費”六大亮點紛呈,商貿經濟邁上新臺階,提前兩年實現“千億商貿大區”目標,邁向“第一商貿大區、商貿強區”。
關鍵詞:財力
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完成37.1億元,總量位居全市第一。
解讀:江北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是直轄以來江北經濟社會發展最困難的一年,特別是一季度全區財政收入下降5%,稅收收入下降23.2%。
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江北區不僅全面落實國家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支持區屬企業發展,調節各項財稅政策,壯大園區工業,支持重點企業做大做強。以長安汽車、海爾工業為龍頭的工業企業產銷兩旺,為江北經濟注入“強心針”,江北經濟在全市率先復蘇。
為充分讓江北區市民享受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去年江北區“民生財政”支出達到23.38億元,創下歷史之最,逐漸形成了“人人都說江北好,江北人人都自豪”的良好氛圍。
支持城鄉統籌。投入資金23334萬元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安排教育資金61760萬元,兌現教師績效工資和住房補貼,實施飲奶工程確保全區小學生每天能喝上一袋鮮奶;組織再就業技能培訓補貼等各項促進就業資金5590萬元。
關鍵詞:外資
實際利用外資7.45億美元,總量躍居全市第一。
解讀:2009年江北實際利用外資相當于過去10年的總和。江北區外經貿委稱,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7.45億美元,增長82.8%,不僅總量躍居全市第一,也占全市總量的近1/5。
從2007年剛剛突破1億美元,到2008年的4億美元,再到2009年的7.45億美元,江北利用外資實現完美三級跳。
江北區外經貿委負責人稱,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江北利用外資實現大幅跨越,是招商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推動利用外資實現“質”的飛躍。
江北區實施的“聚商新潮”行動,從“招商引資”向“聚商選資”升級,推動發展內涵由“重數量、重速度”向“重質量、重效益”轉變。以金融、物流、商貿、工業、房地產為吸引外資的核心領域,全年新增上千萬規模項目63個,引資總額突破400億元,是2008年的4倍。其中,新增各類區域總部類企業20多家,新增金融機構17家。
2010年,江北的開放將有更多的大手筆,確定了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力爭實現增長15%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