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自貿區“試驗”兩難
2010-2-14 17: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們現在已經不提中越跨境合作區了,現在提東盟自由貿易區。”憑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第一句話便是糾正記者的“概念誤區”。
確實如此,記者在憑祥市看到的不少巨幅廣告上寫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宣傳語。據稱,這是所屬地級市崇左市近年來為抓住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契機,在發展思路上強化的一個概念。
然而,另一個事實卻毫不客氣地暴露了這里發展邏輯上的沖突——投資9億多元的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一期工程13個項目如期開工建設,有望于今年底封關運作。而該保稅區與即將于2015年全面實施的自由貿易區,在功能上存在大部分的重疊。
2008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這是我國第一個陸地邊境綜合保稅區。憑祥綜合保稅區規劃控制面積8.5平方公里,項目已提升為廣西重點推進項目。
憑祥保稅區源于2005年提出的“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構想,起初由中方的崇左與越方的諒山省提出,后共同簽署《建立中越邊境經濟合作區備忘錄》。在這一備忘錄的框架下,越南諒山省同登市與廣西憑祥市在接壤地帶各劃出土地8.5平方公里,共同建設總面積為17平方公里的跨境經濟合作區。
廣西財經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物流專家彭欣表示:“保稅區的主要內容是區內免稅,自由貿易區的主要內容也是減免稅。所以,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10年建成,保稅區的主要功能有可能被削弱。雖然保稅區零關稅的落差還是存在的,但保稅區內外的政策落差一直存在逐漸縮小的趨勢。”
這就意味著,保稅區即便是提前建成,其發揮作用的年限也僅5年——2015年后,保稅體系的功能隨著中國與東盟新四國的自由貿易協議的最終實施而瓦解。
“物流體系對產業鏈的構建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規劃要考慮到長遠的環境因素,那么物流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彭欣認為,憑祥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地帶”和“橋頭堡”,憑祥享有廣西民族自治和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等,要根據憑祥綜合保稅區這一系列條件和需要來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并把它納入整體設計中。
但是,目前整個憑祥邊境經濟發展規劃,似乎帶著更明顯的短期行為,或者出于“嘗試”。崇左市發改委主任勞寧軍曾表示,在中國-東盟自貿區零關稅推動的政策環境下,保稅物流體系,等于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小范圍實驗場的“先行一步”。
這樣的“小范圍實驗場”,卻似乎帶來了政府內部的“思路沖突”,憑祥市政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員告訴記者,“很多規劃上的事情是崇左市布局,作為下級政府部門則幾乎沒多少可以作為的空間。想干點實事,也是鞭長莫及。”
是以“貿”為主,還是以“工”為主?對于憑祥這個邊陲小縣市來說,是個難以說清楚的問題。要說重“貿”,由于目前邊境貿易仍然存在關稅壁壘,大額的邊境貿易主要局限于初級產品,而工業品的大額交易則相對較少,在2015年前,仍然難免“小打小鬧”之嫌。要說重“工”,目前整個憑祥市的工業年產值尚未突破10億元,基礎極弱,暫時未顯現區位優勢,發展十分困難。
據海關統計數據,憑祥市2008年口岸的進出口貨物是237萬噸,貨物交易值是21.6億美元。這個數據,與憑祥市的“政績”關系并不大。
有心利用保稅區平臺開展業務的廣西萬通物流有限公司,則規劃了面積龐大的東盟科技貿易城。該公司一位高管告訴記者:“整個邊境貿易做下來,地方財政卻拿不到多少好處。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科技貿易城),因為我們缺乏的是商人,要把商人留下來必須有市場,我們現在就想搞五個交易市場,帶動地方的產業鏈發展,而且商品交易稅等的收益就是地方。如果做不到這個的話永遠是一個過境經濟,轉化不成地方經濟。”
彭欣認為,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將帶動邊境加工業發展,打造邊境口岸經濟帶,提升沿邊開放水平,促進邊境民族地區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該保稅區可以充分發揮地處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和“兩廊一圈”經濟合作區的區位優勢,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貿易合作。
為了應對當前對保稅區的一些挑戰,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應當創新發展思路,可以開發集產品研發、技術支持、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市場營銷、商品展示、維修及售后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