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景氣持續復蘇 進口表現尤為搶眼
2010-2-12 0: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者: 謝利 海關總署2月10日發布了今年1月份外貿進出口情況。統計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047.8億美元,同比增長44.4%。其中,出口1094.7億美元,增長21%;進口953.1億美元,增長85.5%。
記者注意到,1月份進口和出口同比增幅均呈加速上揚之勢,雖然環比指標有所下滑,進口和出口總值分別比去年12月份下降了15.1%和16.3%,但并不能改變外貿景氣復蘇的勢頭。事實上,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已恢復到2008年的同期水平。同樣令人欣喜的是,在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中,受益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運行,東盟已超過日本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總值達214.8億美元,增長80%;此外,從行業細分來看,出口大幅增長主要受高附加值產品的推動,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出口增幅分別為42.7%和27.0%,均高于當月我國總體出口增速。
對于進口和出口同比出現大幅增長,海關總署表示,主要是受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春節因素的雙重影響,去年同期進出口銳減,對比基數較小所致。以進口為例,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9年1月份進口額跌至513.44億美元,遠低于千億美元的平均值,同比降幅高達43.1%,是1993年以來月度最大跌幅。而從出口方面看,除基數因素外,春節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員劉能華解釋說,春節7天黃金周使得部分春節后的出口提前,從而令節前一個月的出口大于節后一個月的出口,而且今年春節假期在2月份,造成1月份工作日顯著多于去年1月份。不過,他認為,世界經濟溫和復蘇,發達國家居民消費逐漸啟動等基本面因素也很關鍵,并為1月出口同比增幅創下2008年10月以來月度最大增幅提供了支撐。此外,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其他國家出口企業,“中國制造”的市場份額在上升,也提升了我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已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
相對于同比指標向好,環比增速的下降不免令人產生擔憂——年內外貿走勢能否維持近幾個月以來的回升局面?對此,劉能華表示,1月份出口環比雖下降16.3%,但季節性調整后環比增速為5.5%;同樣,進口環比下降15.1%,在經季節性調整后為0.9%。這表明,進出口環比下降主要是受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并不會改變外貿復蘇勢頭。對于2010年出口前景,分析人士大多表示出樂觀情緒。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全年出口同比增幅可能達到15%。野村證券也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出口仍會繼續復蘇,增幅預計在11%。此前,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曾表示,今年外貿對經濟增長將形成正拉動。
盡管出口總體向好,但增速或將逐步回落。這是因為,一是全球經濟復蘇存在不確定性,盡管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經濟復蘇強勁,但歐美的失業率依然在10%的歷史高位徘徊。二是國際貿易戰的升溫不利于我國相關行業的出口。根據商務部的統計顯示,2009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產品共發起10起“雙反”調查、兩起反傾銷調查、一起“特保”調查。最近,美國又決定對中國產禮物盒及包裝絲帶征收反傾銷稅。除此之外,去年出口基數的逐步抬高,也會拉低出口的同比增速。
相對于出口的溫和復蘇,2010年進口的表現或將更為強勁。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表示,從1月份進口年同比飆升85.5%,創自1993年以來的最快增速或許可以看出,即使剔除臨時性因素導致出口驟升的影響,進口的潛在增速仍高于出口。他認為,在這些暫時性因素的背后,是基礎因素推動了中國出口。全球經濟復蘇,特別是新興市場的復蘇,正在推高中國出口。更重要的是,中國內需旺盛,正在消化更多的進口,這不僅體現了公共投資熱潮,也反映了消費熱。盡管全球經濟衰退,但中國在2009年還是實現了固定資產投資年同比增長30.1%,零售增長15.5%的好成績。因此他認為,今年進口增速有可能達到出口增速的兩倍,即20.0%左右。
對此,劉能華進一步分析說,2009年新開工項目相當一部分是政府主導的基礎建設,不僅總投資規模較大,而且持續的時間長,這部分投資在2010年不會停止,從而導致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仍將持續。同時,大宗商品價格將穩中趨升。由于初級產品市場高度壟斷,同時各國政府向金融市場大量注資,從2009年初開始,CRB價格指數一路上揚,目前的CRB指數上漲的空間依然存在。此外,出口向好預期將拉動進口提前增加,而加工貿易是我國外貿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廠商對未來出口看好的時候,會提前增加原料、半成品的進口。
可以預見,伴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復蘇,消費者信心的回升,以及我國外需政策的穩定,今年外貿形勢有望進一步好轉,出口穩步回升,而進口在內需的支撐下將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