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華:從運輸方式變化看廣西比較優勢
2010-2-10 23: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建設西江黃金水道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著眼于發揮我區沿江優勢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不久前批準實施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加快實施這一戰略提出明確要求,即:“要加快西江黃金水道開發,提高通航能力,形成鐵路、公路、水路相互銜接、優勢互補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效降低綜合物流成本,為產業拓展、提升、集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對世界運輸方式的結構變遷進行一番歷史性觀察,我們會發現,加快西江黃金水道開發,對于推進沿海沿江率先發展,完善區域發展總體布局,實現廣西跨越發展,影響重大,意義深遠。
世界運輸方式的變化表明,在現代綜合運輸大體系中水運依然有著突出優勢
世界運輸方式的變化,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新運輸方式的出現和利用,運輸方式合乎潮流的結構變化和演進,往往帶動經濟社會加速發展、跨越發展。
水運是出現最早的運輸方式。放眼世界,大江大河沿岸經濟總是最活躍,海岸有港口的地方社會總是最繁榮;主要河流交匯處往往形成大城市,大江大河入海口更容易形成特大城市直至城市群。中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分別成為長江經濟帶和珠江經濟帶的“龍頭”,就是很典型的例證。
公元前7000年,地中海地區已有海運。古代最為著名的海上運輸是從中國到波斯灣的“海上絲綢之路”,我國明朝時期廣州、泉州、杭州等沿海城市,當時就發展成為貿易中心。19世紀海運的發展,使英國成為大西洋時代第一個世界經濟增長極。之后,海運條件優越的法國、德國、美國相繼發展為新的世界經濟中心。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五大臨海工業帶悄然成型,全國70%以上的工廠集聚在這些地方。
水運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水為載體,在不靠海也不靠江河的地方,需要依靠陸地運輸。自英國1825年修建世界上第一條鐵路,鐵路運輸在世界迅速發展并形成網絡。1887年汽車問世,公路運輸隨之急起直追。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率先修建高速公路;1950年以后,高速公路建設成為世界潮流。1903年飛機的發明,開創了航空運輸新時代。此外,管道運輸作為一種流量大、成本低的新興運輸方式,正在被迅速應用到以石油為主體的液體運輸中。當今世界,水運、陸運、空運、管運各顯神通又相互配合,構成現代綜合運輸大體系。
據統計,現今世界貿易總運量中,2/3以上是通過海運完成的。在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內河貨運量占全國貨運總量的比重,已由上世紀中期2.5%上升到現在的15%;德國內河年貨運量占全國貨運總量比重更是高達25%。可見,在現代綜合運輸大體系中,水運依然是無可替代的“龍頭老大”,有著突出優勢。
水路運輸的突出優勢,一是能耗小,每馬力運量比鐵路多4倍,比汽車多50倍,比飛機多100倍。二是載量大,一支拖駁或頂推駁船隊的載運能力超過萬噸,世界上最大的油船載量已超過50萬噸。三是成本低,水運成本一般只有鐵路運輸的1/2,公路運輸的1/3;在美國,內河運輸成本只有鐵路運輸的l/4、公路的1/30。四是運距長,世界水運平均運距分別是鐵路運輸的2.3倍,公路運輸的59倍。五是投資少,除購造船舶、建設港口外,海洋航道幾乎不需投資,整治內河航道也只有鐵路建設費用的1/3至1/5。由于這些優勢,水運在世界各國都受到高度重視,只要船舶能夠到達的地方,水運總是物流的首選。
通過對運輸方式的歷史回望和全球觀察,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以水運為“龍頭”,科學配置公路、鐵路甚至空運、管運等資源,構筑現代運輸體系,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廣西的比較優勢與運輸發展戰略選擇
在中國三大水系中,按干流長度和流域面積計算,珠江排在長江、黃河之后,是第三大河流。然而,觀察年平均水量,珠江相當于黃河四倍,僅次于長江,實際上是中國第二大河流。由于黃河已經出現斷流,長江水運已經比較成熟,中國能夠大規模發展水運的大河,只有珠江了。而在珠江三大干流中,無論長度、流域面積,還是水量、水質,西江都是當家老大。
廣西937條河流總長約34000公里,83.7%的河流屬西江水系,呈葉脈狀分布,構成理想的天然河網。西江主流年徑流量達到2212億立方米,匯集全區85%以上的水量。水系如此發達,水力資源如此豐富,而與這種優勢很不相稱的是,西江航道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用,內河運輸令人遺憾地停滯不前。目前,廣西內河航運通航里程5591公里,開發利用率不到20%;在通航航道中又有60%航運潛力沒有得到發揮,近2300公里內河主航道中能通航300噸級以上船舶的河段僅占40%,大多數航道只能通行50噸~100噸級船舶。據2008年底的統計,全區公路通車里程98500公里,鐵路營業里程2734公里,內河主航道不到2300公里。2007年廣西鐵路貨運周轉量占全部貨運周轉量的比重為61.3%,公路占19.9%,水運只占18.8%。全國這三項指標的數值是:鐵路23.5%,公路11.1%,水運63.38%。水運在全球、在全國都是當仁不讓的“龍頭老大”,在廣西卻一直屈居“小老弟”。況且,上述數字中的“水運”,還包括海運在內。2008年廣西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8089萬噸,內河港口4676萬噸,河運能力只相當于海運58%。
這些數據反映出一個巨大的失落:得天獨厚擁有內河水運優勢的廣西,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優勢;在運輸體系中本來應扮演“大角色”的河運,反而成了很次要的“小角色”。這種“角色錯位”,理應順應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重新擺正回來。
加快西江黃金水道開發,是廣西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跨越發展的重大舉措
西江水系西接資源豐富的大西南,東連經濟活躍的珠三角,橫貫兩廣,通達港澳,直接對接國際海運網。“泛珠三角”和“泛北部灣”,一個內陸區域合作,一個國際區域合作,聯結這兩大板塊,西江水系是天然紐帶。在廣西境內,除桂北一小片區域屬湘江水系,南部沿海北欽防三市河流直接入海之外,西江水系幾乎遍布廣西,流域面積20.21萬平方公里,占廣西陸地總面積85.4%。西江在廣西通航河道“網”及64個縣、市,占全區縣市總數73.6%。建設西江黃金水道,可使廣西一半地級市坐擁通江達海的千噸級“水上高速公路”,繁榮西江經濟帶,“一帶騰飛、八桂皆活”;可以為進一步擴大廣西對外開放創造更好條件,加強與泛珠三角的合作,加強與東盟的合作,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自治區黨委、政府審時度勢,作出建設西江黃金水道重大戰略,實施這一戰略,從指導思想上來說,就是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開放、合作、協調、高效、生態”的思路,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全面加快西江億噸級黃金水道建設,完善提升水運、水利、能源、生態綜合保障能力,為西江經濟帶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西江黃金水道建設的近期目標是:到2012年,新增內河港口吞吐能力7000萬噸以上,總吞吐能力達到1億噸以上。這表明,目前相當于海港吞吐量不足六成的廣西內河,要急起直追,與海港并駕齊驅,形成江海互補互動的兩大水運體系。
更為大膽的設想還有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坪陸運河”,即從橫縣沙坪往欽州陸屋修建一條運河,將西津航運樞紐與經欽州入海的欽江對接連通,讓西江水系在廣西境內就近出海,實現江海聯運,使北部灣經濟區與西江經濟帶“一脈相連”。
回顧近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的廣西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決策,我們就會看出,加快西江黃金水道開發,對于廣西全局發展和未來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7年,自治區黨委提出“三大戰略、六大突破”,第一次把廣西劃分為五大經濟區:以港口經濟、海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桂南沿海經濟區;以工業為重點的桂中經濟區;以旅游和農林為重點的桂北經濟區;以現代農業、鄉鎮工業和外向型經濟為重點的桂東經濟區,以種養業和礦業為重點的桂西經濟區。
2006年,自治區黨委提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廣西北部灣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梁和合作平臺作用,加快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沿海能源、林漿紙、石化、鋼鐵、修造船等現代工業和現代物流產業,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桂中、桂北、桂東、桂西等經濟區的發展思路。
2009年,自治區黨委、政府進一步提出充分發揮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龍頭作用,加快百色、河池、崇左等資源富集區的開發,加快以桂林、柳州、來賓、貴港、玉林、梧州、賀州等主要城市為重點的西江經濟帶建設,特別是要全面加快西江黃金水道建設步伐,努力形成“兩區一帶”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以西江黃金水道為紐帶的“兩區一帶”經濟發展戰略,是廣西區域協調發展思路的重大突破。這一戰略通過西江黃金水道這一紐帶,將各大經濟板塊有機地連結在一起,不僅強調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優先發展戰略,而且以更高更寬更深遠的視野,將資源富集地區包括貧困地區也納進來,將廣西各地通過“江海聯動”融為一體,共同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