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不會被升值 絕對的貿易平衡不可能存在
2010-2-10 22:4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套用美國前財長康納利的一句話——“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現在中國要說的是“人民幣是我們的貨幣,我們的問題”。 30年前,康納利這句話說在美元與黃金脫鉤之際,對于與美元掛鉤的國家來說多少有點幸災樂禍的意味。30年后,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平之際,中國有理由理直氣壯地說,升不升值是我們自己的事。
近來美國頻頻對人民幣匯率指手畫腳,對華貿易制裁也愈演愈烈,從輪胎、銅版紙、石油鋼管到禮品盒包裝絲帶,越來越多的產品被列入制裁名單。諾獎得主出面、企業投訴、官員跟進,施壓人民幣升值的“三部曲”又一次上演。
美國此時打出“匯率牌”,多少有點“押寶”今年人民幣必將升值的心理。年初,不少國外甚至國內機構紛紛預測人民幣今年將重返升值軌道,這樣一來,仿佛是人民幣頂不住美國壓力而將被動升值。
人民幣是否升值、何時升、升多少,這是中國的貨幣政策的組成部分,中國自己說了算。就像中國不去阻攔美聯儲購買美債,美國也無權干涉中國匯率政策。未來人民幣即使升值,必將是基于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判斷,而不會是外界施加壓力的結果。
從目前經濟形勢來看,至少上半年人民幣不具備大幅升值條件。
首先是市場對經濟復蘇的“狂熱”預期正逐步恢復理性,刺激政策退出不會像年初預期的那樣快。1月份中國出口數據即將公布,預計出口復蘇的速度將比去年12月略為放緩。尤其是匯率問題是刺激政策退出中的“重頭戲”,升值是典型的緊縮政策,應該與加息、信貸政策等統籌考慮。
其次是“熱錢”仍在虎視中國金融市場。升值的措施,甚至升值預期升溫都可能招致海外資金新一輪攻勢。匯率政策安排必須謹慎。在復蘇基礎不穩固、樓市出現泡沫的背景下,中國先于其他國家升值需要冒一定風險。
2005年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20%。在匯改之初,誰也沒有想到人民幣升值幅度如此之大,但這是與2006年到2008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面相適應的。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國際金融危機重創西方經濟體,也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經濟增速下滑必然影響到人民幣幣值。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經歷了從恐慌拋售到避險爭購的戲劇性行情。其間,美國經濟數據陰晴不定更使市場如驚弓之鳥,這些因素不斷放大美元波幅,影響全球資本流動。因而,人民幣對美元基本保持穩定,有利于中國經濟,也有利于全球經濟。
2006年-2008年的大幅升值也使人民幣估值更加合理,美國寄希望于人民幣再升值20%甚至更高,是不現實的。
美國把人民幣匯率低估列為中美貿易失衡的首要原因,但實際上,升值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美貿易格局。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去年美國紡織服裝、消費電子產品中,中國貨仍分別占四成和三成。美國進口商承認,無論中國政府在匯率上有何動作,中國貨在美國市場的份額都只升不降。
中國貨頑強的生命力,背后是中國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以及品牌、基礎設施、市場渠道等方面多年積累的優勢。
同樣,人民幣升值也不能為美國貨進駐中國開辟太大空間。目前,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機電、飛機等航空器、工業設備等,這些產品在中國進口需求中占比不大,短期內難以大幅上升。
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價廉物美的中國貨讓美國民眾在減薪和失業的壓力面前,稍稍緩了一口氣。此時,如果中國貨因人民幣升值而突然提價,隨之而來的消費危機將影響美國經濟復蘇。
因此,中美貿易力量對比取決于雙方比較優勢,而不是匯率,不可能存在絕對的貿易平衡。美國有關人士應該也必將認識到,要求人民幣升值是損人不利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