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整合:是商業糾結或突圍
2010-1-6 23:4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短短半個月之內,“供應鏈”三個字接連出現在三起醫藥商業圈地運動中。
最先映入業界眼簾的運動,事發地點:南京。2009年12月7日,“南京醫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南藥供應鏈公司”)浮出水面,南京醫藥宣稱擬聯合南京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寶科技”),將南京醫藥藥品營銷有限公司打造成全新的物流子公司——南藥供應鏈公司,依照協議,雙方各出資7500萬元,各占50%股份。
第二場運動策源地在上海,事發地點則為蘇州。2009年12月8日,“蘇州上藥供應鏈有限公司”(下稱“上藥供應鏈公司”)在蘇州掛牌,其出資方是正處于重大資產重整中的上海醫藥集團和蘇州當地專業物流公司蘇州物流中心。上藥供應鏈公司上海醫藥集團持股51%,蘇州物流中心持股49%。
而第三場運動,其策源地與發生地更是縱躍了大半個中國,總部在北京的中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醫藥”)2009年12月18日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美康九州醫藥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收購華立藥業所持廣東美康萬特醫藥有限公司51%股權。中國醫藥同時表示,收購美康萬特項目是中國醫藥進一步整合美康九州的舉措,公司最終目標是實現公司產業轉型及傳統醫藥貿易業務向專業化醫藥保健品供應鏈綜合服務商轉型。
“供應鏈”緣何如此受大型醫藥商業熱捧?
依據國際上對物流行業的相關定義,我們立馬就能尋跡到:新醫改欽點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其實就是為供應鏈提供整體管理服務的物流公司。
而沿著“供應鏈”這個關鍵詞細細摸索,不難發現醫藥商業巨頭們布局新醫改的種種韜略。
九州通新人新作風
剛剛過去的2009年,在國內不少醫藥商業甚至是醫藥創新論壇中,九州通的一位技術型高層頻繁亮相。
“我來九州通的目的是將物流與運營整合在一起。”作為九州通的技術總裁,谷春光在“2009傳統醫藥國際科技大會”上如是介紹自己。谷的履歷很光鮮——麻省理工大學博士,此前還在麥肯錫擔任要職,自稱具有豐富的供應鏈管理經驗。
于2008年進入九州通的谷春光,目前主要負責物流技術的開發和管理。谷春光告訴記者,九州通目前正在啟用LMIS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等自主研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打造“第三方物流”。另外,為加速全國性物流網絡體系建設,九州通正在籌劃2010年在國內A股主板上市。
中國醫藥1500萬的背后
如果說國藥控股赴港上市后,九州通引入高級供應鏈管理人才,并火速啟動上市計劃早已經在各方的預期之內,那么,中國醫藥朝專業化醫藥保健品供應鏈綜合服務商轉型的速度或許真的有些在意料以外。
中國醫藥從北京跑到廣州圈地,如果單從資金看,收購美康萬特花費其實不過區區1500萬,這對于身披央企光環的中國醫藥來講,實在算不了什么大數。但是,就是這區區1500萬,幫助中國醫藥迅速在廣州市建立起了基本覆蓋當地二級以上醫院的藥品分銷網絡體系,這對其加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醫藥保健品供應鏈綜合服務商,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醫藥總裁李剛2009年也開始出現在國內的一些醫藥論壇上,并積極與業界交換觀點,尋找合作機會。去年底,李剛在廣州一論壇上就表示,中國醫藥既然把自己的定位從貿易商轉變為供應鏈綜合管理服務商,即意味著交易類型將從逐次逐筆的交易要轉變為長期的戰略合作,營銷模式和網絡建設隨之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他認為,在激烈市場競爭里面,要擺脫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必須發展差異化增值服務。而中國醫藥的“外貿”出身,將成供應鏈體系的一個亮點。
“我們將會把國際化的能力和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也作為我們戰略的一個關鍵支撐點。”李剛如是說。
新門檻
實際上,不論是民營的九州通還是國有的中國醫藥,他們加強供應鏈建設的背后都有一股強大的政策推力在迫著他們急踩油門。
自去年1月的新醫改草案及4月份新醫改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出爐后,“具有現代物流能力”隨即成為基本藥物配送商的準入門檻。
而就上個月,一份涉及商務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職責劃分,旨在為基本藥物配送“保駕護航”的《關于加強藥品流通行業管理的通知》正式對外公布。
該《通知》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配合相關部門加強對基本藥物招標采購的管理,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做好藥品流通配送工作。另外,為確保基本藥物的可及性,《通知》還要求商務主管部門完善縣級以下藥品流通網絡。
滇虹藥業藥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從選向本報記者表示,隨著新醫改和基本藥物制度等一系列政策逐漸到位,增加對基層的配送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大商業爭相建立基于第三方物流的藥品供應鏈體系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在激發醫藥流通企業向往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的要素中,其實還有一個硬指標:就是近兩年國家新版GSP中對“現代物流藥品批發企業”的提法。
糾結還是突圍
在上述一系列新市場因素影響下,整個藥品流通市場的供應鏈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商業應該是糾結于現狀,或是通過華而不實的聯盟圖謀短期的生存,還是全力突圍?
去年,國家相關部門已經明確指出,將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扶持建立5-10個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年銷售額達50億元的特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建立40個左右年銷售額達20億元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的銷售額要達到全國銷售額的70%以上。
若上述目標得以實現,這就意味著中國未來的醫藥商業業態將是美國式的,所以目前國內醫藥企業只有兩種選擇,即要么被別的醫藥企業兼并重組或直接被淘汰,要么對自身的供應鏈進行再造,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
2009年12月28日,在香港上市的南京三寶科技即南京醫藥之后,正式宣布依據雙方的各占一半股權的合營協議。三寶科技表示公司將與南京醫藥將以RFID技術為基礎,以南京醫藥供應鏈管理為業務平臺,投資于醫藥商業物流信息化體系建設。新成立的南藥供應鏈公司屆時將結合南京醫藥商業流通主營業務模式,打造信息化的現代醫藥集成供應鏈體系,力求達到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最終目標。
RFID技術究竟為何種技術,以至于南京醫藥“大方地”放棄了絕對控股?透過南京三寶科技集團記者了解到,RFID技術實際上就是物流網的核心技術,而南京醫藥和三寶科技合作的項目正是所謂的藥品物流網。
由于憑借RFID技術將有助于實現藥品從生產到終端的全過程監管并能降低流通成本,南京醫藥此舉可謂一石兩鳥。首先,該技術有助于藥品監管部門開展工作,勢必會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南京醫藥此舉與中國人民大學醫藥物流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憲法一直在提倡的做法如出一轍。李憲法認為,新的藥品招標采購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分銷模式,商業公司由此向物流化轉變已不可避免,而物流化之后的商業公司必須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取得對終端渠道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增值服務能力,向行業服務提供商轉變。南京醫藥通過將最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引入到藥品物流領域,實際上等于是建立了新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對于國內醫藥商業的走向和格局,實際上看法并不一致。一些小的商業直到目前還堅信中國現有醫藥流通格局不會在短期內改變,但是從南京醫藥、上海醫藥、九州通、中國醫藥乃至國藥集團過去一年的動作中,不難發現已有越來越多的大型醫藥商業在跑馬圈地,同時還在試圖利用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技術來降低成本、打造核心競爭力。
當美國式的醫藥供應鏈模式在中國得以復制,國內數以萬計的醫藥商業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
2009年11月24日,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一副會長在一次中國醫藥管理協會擴大會議上如是提醒業內企業:“要加快供應鏈改造,現在基本藥物招標的目的已經發生了重大政策性的改變,原來說藥品招標是為了降低藥品價格、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現在第一句話已經改了,通過藥品招標是促進企業兼并重組,要淘汰一批生產企業,一批批發企業,這已是非常明顯的政策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