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撬動中國經濟良性增長的杠桿
2010-1-5 19: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經濟是一輛自行車,房地產是掌握方向的前輪,出口是提供動力的后輪
金融危機寒流來襲,中國經濟生病了。作為國家的經濟細胞,企業(yè)自然也難逃影響。有人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是“自行車模式”,即中國經濟是一輛自行車,房地產是掌握方向的前輪,出口是提供動力的后輪。
如今,金融危機使得出口市場出現萎縮,后輪動力已顯不足。寄希望于房地產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然而,房地產價格現在已經脫離房屋本身所具有的消費性和居住性,而偏于投資性和泡沫性。
房地產是決不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的。要知道,房地產是民生產業(yè),凡民生產業(yè)都具有公益性性質,破壞了公益性就會造成巨大的社會撕裂成本。而且,房地產開發(fā)所需要的資金多是從銀行借貸的,一旦市場形勢逆轉,房地產就會沉淀過多的資金,導致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的資金斷鏈,進而就會導致經濟的動蕩。
房地產價格的高企,還會阻礙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既是啟動中國內需的途徑,也是開啟中國內需的鑰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一個有效的市場主體,其所有的消費都需要用錢去購買,消費是剛性的。而農民并不是有效的市場主體,很多消費無需用金錢直接購買――有些是自給自足的,有些是通過物―物交換獲得的,消費要比城市人有彈性。
城市化可以變彈性消費為剛性消費,但是,城市化并不是簡單地讓“農民”變成“市民”。如果農民不能在城市里找到穩(wěn)定的工作,農村就仍然是農民抵抗失業(yè)的“抗震器”,農民也將會把城市當作一個“海綿”。要提高農民在城市中的就業(yè)水平,就必須有強大的以產業(yè)為支撐的實體經濟。
金融危機導致的需求萎縮,深深地打擊了中國的實體經濟。產能過剩變成了中國經濟的關鍵詞,產能過剩導致實體經濟的平均利潤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實體經濟無利可圖,資本就會鉆到虛擬經濟中去“找錢”。于是,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就轉化為虛擬經濟的泡沫過剩。
“到農村去,那里有廣闊的市場”
有人說,2008年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個人收入將有一個很大的比例花在住房、汽車、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上。只要施用消費金融“魔法”,就可以“創(chuàng)造”9萬億元的“中國空間”。
據記者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消費的力度的確可以決定消費水平的高低。在美國,賣出10輛汽車,有9輛是借助信貸完成的。但是,中國是否擁有像美國那樣的金融效率,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馬上消費了?而且,仍在肆虐的金融危機讓世界各國都談“金”色變。
專家建議,“到農村去,那里有廣闊的市場”。在尚不見底的經濟危機面前,這個口號顯得尤為動人。于是,“家電下鄉(xiāng)”、“手機下鄉(xiāng)”、“電腦下鄉(xiāng)”、“農機下鄉(xiāng)”、“太陽能下鄉(xiāng)”等“下鄉(xiāng)”政策像連珠炮一樣的紛紛“彈出”。繼20世紀60年代“知青下鄉(xiāng)”之后,“下鄉(xiāng)”這個詞語從來沒有達到如此高的熱度。似乎,農村是中國經濟的最后救贖。
受此影響,國內一些家電連鎖企業(yè)還花巨資做了市場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年收入在5000~20000元人民幣之間的農村消費群體比例最大,達到40%,其次是超過2萬元的,占30%。結論是:農村人口每增長1元的消費支出,可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2元的消費需求,中國農村市場空間巨大,農村消費時代來臨。
暫將農村收入水平放置一邊,也不消說消費金融魔法的作用,僅“收入分配是否平均,農村配送網絡是否健全,配送效率是否高效,售后服務體系是否完善,農村電網是否穩(wěn)定”,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就足以讓企業(yè)變得不再那么自信。
沒有流通體系的完善,農村無法成為經濟增長的支點
中國農村市場的確是“埋在土里的珍珠”,但是,如何提高農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力度仍然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記者認為,提高農民收入是提高農村消費水平、啟動內需的關鍵。然而,現階段中國農業(yè)仍很低效,中國農產品的結構性或局部過剩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
農業(yè)低效并不僅僅是農業(yè)的內在屬性造成的。長期以來,社會各界總是把農業(yè)視為一個簡單地生產食品等人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計產業(yè)”,一個低效率、低回報的“落后產業(yè)”,一個只對工業(yè)等新興部門發(fā)展具有“工具價值”的“輔助性產業(yè)”,這種認識偏差導致了非科學的農業(yè)發(fā)展政策。
缺乏將農業(yè)和工業(yè)聯(lián)系起來的技術體系,是農業(yè)無法回到經濟中心的根本原因。現在,農產品多用來炒菜或粗加工,產業(yè)鏈和價值鏈仍然較短,通過發(fā)展旅游農業(yè)、休閑農業(yè)、體驗農業(yè)、能源農業(yè)、新材料農業(yè)等,農業(yè)即可實現增值。
不過,就現階段來講,農業(yè)增效不顯著的重要原因是農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一些支持體系,如農產品的物流、配送、儲備體系等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農民還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主體,小規(guī)模的種植使得農民沒有動力關注市場,同時也不具備與大市場主體談判的地位和籌碼。
要化解現階段農村發(fā)展的難題,需要建立一種中介組織或機構,這種組織或機構愿意以合理的價格收購農產品,并具備與大型連鎖超市或二級蔬菜批發(fā)商進行對等地談判的地位和力量。
藍特兩湖綠谷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就是這樣一個中介機構。它將數量眾多且分散的農民集中起來,代表農民和具有壟斷地位的大型連鎖超市進行談判;它的高低溫冷藏庫,能夠根據市場行情適量收儲,熨平市場波動;它還立足綠谷,吸引食品加工企業(yè)入駐,延伸農產品產業(yè)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將農產品價值保存在加工后的食品當中,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可伸縮的彈性發(fā)展空間。
在需求制約生產的時代,不僅要引導消費者以創(chuàng)造需求,更要完善流通體系以滿足需求。沒有流通體系的完善,農產品就無法找到出路,需求不足就會窒息農民的投資和生產熱情,農村就會陷入貧困陷阱。任企業(yè)施用任何魔法,內需也無法啟動起來,進而中國也就無法實現良性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