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將與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共同發展
2010-1-4 14: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在臺灣定居20余年的臺北歐洲商會會長紀維德(Guy Wittich)向臺灣說再見,奔赴上海,擔任荷蘭經濟部荷蘭外商投資局(NFIA)在中國的首席代表。
這位普通話極為標準的荷蘭官員有一位賢惠的中國臺灣籍妻子,他將此次到大陸擔任NFIA在中國首席代表看成一次“挑戰”,其統籌NFIA位于上海、北京、廣州與香港等四個地區的所有業務。
他認為,中國大陸和荷蘭有諸多可合作的領域,諸如當前在中國國內發展迅速的新能源領域,在其辦公桌對面就擺放著湖南一家風電企業生產的風車模型。
采訪中,紀維德始終堅持認為荷蘭是中國企業進入歐洲最好的通道,因此,其非常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賺荷蘭人的錢,賺歐洲人的錢。”
紀維德更認為,荷蘭不會對外國企業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并鼓勵中國企業早日融入荷蘭當地社會。
近期,紀維德在其辦公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其笑著對記者表示,在臺灣期間,就有人士建議他到大陸后多看看21世紀,“這是份好報紙”。
中國企業在荷蘭已初具規模
《21世紀》:荷蘭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吸引力何在?
紀維德: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荷蘭最大的吸引力也即其最大的優勢,就是荷蘭有歐洲最大的港口,而且有很完整和發達的交通和物流體系支撐著港口的運作,到德國、比利時和東歐國家等都非常方便;第二,荷蘭中小企業是經濟主體,研發能力強,這些企業很適合與中國企業合作。
另外,荷蘭的稅收政策較為優惠,企業所得稅為20%-25.5%,低于大部分歐盟國家。與此同時,在荷蘭設立控股公司有利于國際稅務的籌劃。在荷蘭的控股公司收入可以免稅匯給原國,這一點很有競爭力。荷蘭是歐盟的一部分(創始國之一), 相比一些被稱作“避稅天堂”的地區,商業人士通常更傾向于與荷蘭的實體進行業務往來。不少中國企業已經在荷蘭建立了控股公司。而將控股公司從避稅天堂轉移到荷蘭也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對于新能源企業,我們政府專項補助,在荷蘭的外國公司與當地企業一樣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
《21世紀》:先期進入荷蘭的中國企業經營狀況如何?
紀維德:目前都很不錯。比如,華為、中興等公司在幾年前就已經落戶荷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中國企業在荷蘭已初具規模,。從近兩年的情況看,中國企業投資荷蘭的熱情并未受金融危機影響,反而有所增長。
目前,中國的出口型企業最適合去荷蘭投資,荷蘭已經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來自各行各業的中國企業都青睞將荷蘭作為其歐洲市場的分銷中心。
鼓勵新能源合作
《21世紀》:那荷蘭歡迎哪些類型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走進荷蘭?
紀維德:投資荷蘭的中國企業主要來自于電子、化工、機械、電信/信息技術、紡織、倉儲/零售/貿易、醫療器械、能源、食品與營養、物流等領域。
以出口型企業居多,比如設立銷售和客服中心、分撥中心等, 直接建立生產基地比較少。最近,也有幾家中國企業并購荷蘭的公司,吸收荷蘭公司的相關技術。
荷蘭政府對于外商投資沒有特殊限制,完全國民待遇。因此,我們希望不同類型的企業共同參與荷蘭的經濟發展。
《21世紀》:金融危機后,中國和荷蘭合作領域是否發生了變化,比如新能源產業是否是合作的重點?
紀維德:荷蘭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得也很快,在風能、太陽能方面發展迅速。在電動汽車研發方面,荷蘭政府也在尋求更多的國際合作。
另外在納米技術、游戲設計、水處理、水凈化領域也很先進,這塊也是合作的重點;醫療領域、生物技術和食品領域也期待雙方合作更進一步。
《21世紀》:下一步合作主要在哪些領域?
紀維德:科技國際孵化是我們去年開始試探的新領域。一年來,我們很高興看到,通過政府的支持和優質項目的對接,荷中兩國的科技孵化器利用雙方的有效資源,為更多的年輕企業創造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滲透的機會。 幫助正在成長的中國科技企業開啟海外之門,在歐洲實現軟著陸。
不會奉行貿易保護主義
《21世紀》:中國企業是否會在荷蘭遇到貿易保護主義現象?
紀維德: 荷蘭以貿易立國,是世界第六大商品出口國,也是世界第六大投資國。開放的經濟政策是我們的根本。事實上,已經有近7000家的海外企業落戶荷蘭,其中包括200家中國企業。我們歡迎中國公司到荷蘭投資,將這里作為他們歐洲的起點。
《21世紀》:中國企業在荷蘭等國外投資主要困難何在?有何建議?比如如何融入當地社會?
紀維德:在我看來,如何快速了解當地市場、熟悉法律法規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比如,文化的不同就可能為公司帶來溝通和理解上的障礙。 我認為, 外國企業可以通過雇用當地管理人員作為解決辦法之一。 我們發現,有些成功的公司會聘請荷蘭籍資深管理人員來配合中方,利用這個人去帶動整個團隊去進行市場開發, 這樣企業融入當地市場的速度會相對加快。
另外,荷蘭不僅通曉英語,許多人還掌握三四門外語。這種語言優勢可以為企業打開溝通的大門,進入更多的市場。
著名的臺灣企業宏基在荷蘭也運作地很成功,他們聘請了當地的管理人員,做到快速本土化。
《21世紀》:投資前,中國企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方面?
紀維德:中國企業進入荷蘭市場一定要有所計劃,切忌盲目。他們在走出去之前,最好在歐洲要有一定的業務,并且對當地市場和法律法規有所了解。我們在幫助企業走向荷蘭的同時,也希望能看到企業在荷蘭能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
比如一些出口型企業,多年來他們的歐洲業務已經相對穩定及成熟,為了滿足成本控制或者市場開拓的需要,通過設立歐洲公司對自身在歐洲地位進行鞏固和提升。相較那些沒有計劃,沒有歐洲業務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成功的可能性會更高。